
日前,來自全國數十家媒體的記者,將鏡頭對準了青島港。這次,他們除了關注許振超等勞動模范,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了一群農民工身上。這群農民工當中,有的當上了全國人大代表 ,有的當上了正處級的“大官”,有的擁有了自己的個人工作室……這群農民工被聚焦,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了讓人難以置信的高度,他們說,這是因為他們一直懷揣夢想,即便是現在他們都有了成就,但是,他們仍舊懷揣夢想。
中學畢業,四次刷新世界紀錄
22年前,皮進軍剛中學畢業,來到青島港碼頭成為一名裝卸農民工。入港后,在坑道隊工作的他,發現傳送帶散落煤炭多是由于部分濕煤粘在傳送帶上,增加了裝卸工人的勞動強度。他用一條角鐵加上廢膠皮,固定在傳送帶下方,當傳送帶在背面空轉經過這個裝置時,粘在上面的煤渣就自動被刮掉,“打滑”問題就這么解決了。2000年,港口整合,皮進軍成了散貨裝卸的一線工人。在灌包作業中,他的“四步作業法”使散貨灌包作業從每灌裝一包省下3秒,讓一個班每小時可多灌包350噸散貨,并創造了青島港有史以來第一個農民工品牌——“進軍灌裝”品牌。這些年里,皮進軍帶領全隊職工,先后創造了66項絕活,先后4次刷新紙漿接卸世界紀錄,還相繼創造出了“進軍裝車”、“進軍大件”、“進軍凍魚”等“進軍”品牌系列,成為了不折不扣的金牌農民工。
在皮進軍的發動下,隊里農民工成立親情互助小組,每人每月拿出2元錢成立“陽光互助基金”,由最初的2000多元增長到如今的4萬多元,幫助遇到困難的職工。皮進軍當上副隊長后,更加盡心盡責。2013年的一個夜班,皮進軍為了順利驗貨,主動拿出自己洗臉的毛巾,并動員大伙一起擦了一夜包裝袋。貨主感激萬分,主動拿出1000元錢被皮進軍婉言謝絕。“對我來說,干好活就是最大的幸福!”
正處級農民工每月磨破一雙鞋
記者在采訪中多次聽到了一個人名——徐萬年,一個青島港的普通職工告訴記者,“徐書記也是個農民工。1993年,他成為青島港第一批紋車手,2005年又被提拔為裝卸隊的副隊長,成為全集團第一批合同制的農民工,2007年,徐萬年被提拔為青島港西港分公司副經理,成為了青島港第一個、也是全國少有的副處級農民工,2008年榮獲山東省首屆百名農民工之星第一名,2010年徐萬年擔任了西聯公司黨委書記,成為集團里第一個正處級農民工。”
徐萬年不管是白班夜班、風里雨里,還是酷暑嚴寒,他的身影總是日復一日穿梭在西港這片42萬平方米的碼頭上,每天的工作在16小時以上,平均每個月他要磨破一雙鞋。徐萬年還是生產副經理的時候,公司只有740余米的碼頭岸線和2個半泊位,碼頭資源嚴重不足。徐萬年用了一個通宵的時間,在岸線上來來回回琢磨出一個把2個班泊位變成3個泊位的方法,這件事情讓干了15年的西港公司“首席調度”李大勇自愧不如,也讓大伙對這個用心用腦對待工作的農民工副經理肅然起敬。
農民工也擁有了個人工作室
同樣是農民工,西聯公司機械二隊技術副主管趙樹雙卻走了一條技術路。進港以前,趙樹雙只是個具有初中學歷的來自山東沂南縣的農家子弟。然而進港20多年來,他憑借著在維修工崗位上用心學習,刻苦鉆研,不僅靠自學拿到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大專文憑,還熟練掌握了世界尖端的西門子、ABB、三菱等生產的設備維修技術,成為了集團有名的農民工“突出貢獻人才”和高級技師。
多年來,由趙樹雙主持開展了多項大型技術改造工程。其中25A吊車“油改電”項目的成功實施,開創了全國沿海港口該型號吊車“油改電”技術革新的先河,填補了國內港口機械在這個方面的空白,并且申請了國家專利。為支持趙樹雙創新發明,公司專門以他的名字設立了“樹雙技術工作室”。由此,趙樹雙成了青島港第一個擁有個人工作室的農民工。
2012年4月,趙樹雙為了解決一個吊車電控制動問題 ,在調車機房里一呆就是三天,找到方法后,又是一個三天連軸轉,帶徒弟安裝新裝置,朋友送他外號“拼命三郎”。趙樹雙說,他在青島港經歷了“搖身三變”。第一次是從一名農民變成了碼頭工人;第二次是從初中文化升級到了大學畢業;第三次就是從維修工到高級技師,成為了一名技術人員。“在別人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我的身上真實地發生了。這不是在做夢,而是真實地發生了。將來自己不僅要有更多的發明成果,而且要帶領更多的像我這樣的農民工也走上技術崗位 ,去實現人生的夢想。”
記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