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泗水大黃溝鄉(xiāng)利新莊村外,眾人口中所說的“漫水橋”其實并非是座橋,只是一段長達100多米的低洼水泥路。7月4日清晨,在經(jīng)過一夜暴雨后,利新莊村的3名留守兒童在此被水流卷走,其中13歲的男孩孟憲山不幸遇難。如今,孩子當天所騎自行車已被運回家中,只是孩子身上那雙涼拖鞋永遠留在了“漫水橋”下的枯草堆中。本版撰稿 記者 于騰騰 見習記者 林彥銀
7月5日,本報記者趕到了事發(fā)地,利新莊村村民丁先生介紹,7月3日夜間到4日清晨,泗水當?shù)亟迪卤┯辏词故窃诖遄永锼钜矝]過膝蓋。早上,雨還在下,孟憲山如慣常般要騎車到3公里以外的大崇義村彩虹希望小學上課。
然而,在路過村東頭眾人所說的“漫水橋”時,孟憲山被從北邊山上洶涌而下的雨水沖走。一個小時后,待大水退去,鄉(xiāng)親們在該路段以南6米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孟憲山的尸體。有村民告訴記者,孟憲山當時被大水沖走之后,被附近楊樹攔住,在水中窒息死亡。而在當日,還有兩名上學孩子在此路段被水流卷走,所幸一人自己脫離危險,另外一名孩子被村民所救。
出事當天下午,孟憲山父母就從濰坊趕回老家,整個家庭都陷入了無盡的悲傷之中。奶奶更是悲慟欲絕,整日以淚洗面,聽不得一絲一毫有關(guān)孟憲山的消息。目前,孩子奶奶身體極為虛弱,甚至有幾次發(fā)生了休克。
當?shù)卮迕窠榻B,孟憲山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自他幼時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就和奶奶相依為命。而且孟憲山學習成績極為優(yōu)異,熱愛學習熱愛課堂的孟憲山從小就夢想考進清華北大,然而一場大雨過后,這個男孩再也無法回到他心愛的課堂了。
老人要送,孝順孩子擔心奶奶著涼不讓送
孤身一人上學竟成永別
4日清晨,伴隨著一夜暴雨傾盆,利新莊村子里的積水沒過了膝蓋。村民說,已經(jīng)有十幾年沒下過這么大的雨了。利新莊村東和大崇義村西的交 界 處 有 段100多米的低洼水泥路,由于地勢北高南低,每年夏季汛期大雨時山水都流匯此處,漫過該路段流入泗河。村民將此處低洼路段稱為“漫水橋”。由于利新莊村比較小沒有學校,所以村里的孩子們都要去鄰村大崇義讀小學,這條漫水橋是必經(jīng)之路。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7月4日早上六點四十左右,吃過早飯的孟憲山如往常一樣騎車去上學。因為下了一夜暴雨,孫子一人去上學,孩子奶奶始終放心不下。“我送你去!”“不用了!”話音未落,孟憲山已經(jīng)飛也似地沖出了家門。
放心不下的奶奶隨后跟著出了門,待老人步履蹣跚一路小跑到漫水橋,看到已經(jīng)一米多深的積水時,奶奶心里就開始犯嘀咕,“壞了,千萬別出事啊!”隨后老人回村里叫了一輛貨車,趕到了學校。“孟憲山?jīng)]有來啊!”聽到老師如此回復,老人瞬間陷入絕望。
一個小時之后,滾滾雨水終于退去。學校老師和鄉(xiāng)親們在“漫水橋”以南6米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孟憲山,此時孩子已經(jīng)身亡。在鄰居的帶領(lǐng)下,記者找到了孟憲山的家。雜亂的小院,破舊的磚房,在院子的東邊,一輛藍色的小輪自行車斜倚在院墻上,車輪里還塞著發(fā)黑的麥稈和污泥,隱約能看出被大水沖刷的痕跡。
屋里不時傳出一陣陣嗚咽聲,孟憲山的姑父告訴記者,那是孟憲山的奶奶。“這件事對他奶奶打擊太大了,現(xiàn)在誰都不能提這事,一提這事她就難受。”孟憲山的姑父說:“老人從孩子出事之后就不吃不喝,每天以淚洗面。”
孟憲山的父母聽到兒子出事的消息,當天下午四點多就從濰坊趕回來了。兩人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全靠老人帶大。“現(xiàn)在孟憲山的父母都去了他姥姥家,不能讓他們和我媽在一起,相互看著容易傷心。”孟憲山的姑姑說。
孩子成績優(yōu)異想考清華
“我以后一定要考上清華北大!”人雖小,志氣大,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孟憲山從來沒有掩飾過自己的夢想。“他學習非常刻苦,在班里成績一直是前兩名。”孟憲山的姑姑告訴記者,“即使是整個大黃溝鄉(xiāng),成績也能排進前五名。”說起孟憲山的成績,鄉(xiāng)親們個個都豎起大拇指。鄰居告訴記者,孟憲山不僅學習好,平時也十分懂事孝順。還有鄰居告訴記者,“孟憲山十分心疼奶奶的身體,平時放學回家經(jīng)常幫著他奶奶洗衣服做飯。”“那天,恐怕也是擔心奶奶的身體,怕她著涼,孟憲山才不讓她送的。”
據(jù)孟憲山的姑姑介紹,奶奶只有孟憲山一個孫子,而且二人相依為命,感情非常好,“家里就這一根獨苗,他奶奶所有的希望都在他身上了。”
村里孩子幾乎全處留守狀態(tài)
就在孟憲山出事當天早上,該“漫水橋”還有另外兩名兒童溺水:其中一個孩子因為水不深經(jīng)過一番掙扎之后自己爬了上來,另外一人則被剛好路過的村民丁玉龍從水中救起,這才避免了悲劇再次發(fā)生。
丁玉龍告訴記者,當時他送孩子上學回來,過橋的時候正好看見一個孩子被水沖走,他趕忙扔下電動車跳進南邊的溝里將孩子從水里撈出來。據(jù)丁玉龍介紹,這兩個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只有農(nóng)忙的時候才回家,平時都是由爺爺奶奶照顧著。“4號那天,這倆孩子都是自己騎自行車去上學,這么大的水不出危險才怪!”
一位姓丁的村民告訴記者,他們村里很少有青壯年留在家里的,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要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幾乎見不到20歲以上50歲以下的青壯年。很多父母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出去打工了,整個村子里邊得有100多個孩子都留在家里,由爺爺奶奶照顧著。”
這位村民說,“爺爺奶奶都那么大年紀了,有些老人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怎么看孩子啊。”他說:“你看另外那兩個孩子,當天早上都沒有人送。”同時他也非常無奈:“但如果這些孩子的父母不出去打工吧,光靠種地這點收入哪能養(yǎng)活得了這個家!”
本報志愿者將赴事發(fā)村了解留守孩子情況
商報濟南消息日前,本報發(fā)起了“讓愛留守”走進鄉(xiāng)村關(guān)愛留守兒童的大型行動。目前已有多所高校學子積極響應,在聽聞泗水孟憲山不幸遇難的消息后,山東交通學院志愿者決定將在放假后第一時間趕赴濟寧泗水縣的事發(fā)農(nóng)村,實地了解村子的留守兒童現(xiàn)狀,聽聽孩子們的心里話,看望孟憲山家人并進行心理疏導。
有高校老師告訴記者,我省偏遠農(nóng)村留守兒童已經(jīng)超過60萬人,大都處于經(jīng)濟相對欠發(fā)達區(qū)域,交通閉塞,留守兒童長時間缺乏父母關(guān)愛。目前,活動報名征集活動還在火熱進行中,歡迎廣大高校和大學生朋友加入到我們的愛心隊伍中來!大學生可將報名信息(姓名+學校+學院+專業(yè)+年級+想要調(diào)研的地區(qū)+聯(lián)系電話)通過電子郵件發(fā)給我們,報名郵箱:769682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