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黃河水在東,幾十米高的黃河大壩在西,花二莊就夾在中間。多年來,由于這樣特殊的位置,花二莊的村民們似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孩子上學要翻過大壩到5里遠的王河村,買油鹽醬醋等生活用品要翻過大壩到10多里外的崔寨鎮。多年來,為了走出黃河灘,一代代村民在努力著。2013年4月,安置黃河灘村莊的王河社區開工建設,村民們走出黃河灘的步伐已真正邁出。
一家三口居三地,買東西跑出10里地
李霞(化名)是花二莊中少有的留守村莊的年輕人,丈夫在濟南市區租房打工,30多歲的她長期與丈夫“分居”,孩子從5歲上幼兒園就開始在縣城住校,一個月最多只有兩次全家團圓的機會。在花二莊,類似的年輕家庭不在少數。
爬上一道緩坡,兩米多高的土臺上便是李霞家的“庭院”,院墻不足人高,大門用樹枝捆扎而成,有一種“小叩柴扉”的感覺。平時李霞都是早晨離開家,騎車10多里地翻越黃河大壩,到崔寨鎮打工,晚上再趕回來,只在家中睡一宿。她說,家里的三間瓦房還是當年結婚時的樣子。
“像我這個年紀的人,還留在村里的不多了。年輕人基本上都搬到市區或縣城去打工了,買不起房子就租房住。”李霞的孩子在縣城一所小學讀四年級,由于離家遠需要住校,一般兩個星期回一次家。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孩子剛上幼兒園就被送到縣城住校了,剛開始住校時,每次孩子回來,都是孩子哭,大人也哭。李霞說:“一家三口3個著落,都是迫于生活,沒辦法的事。”
64歲的村民程先生介紹:“平時吃的用的都必須跑到220國道旁邊的小集市上去買。”即便跨過村西頭的黃河大壩,還要沿著僅有的兩條路跑出10里地,才能買齊生活用品。“說是買東西,我們更像是批發,每次一買就是一星期的量,衛生紙等不容易壞的物件就囤上一個月的。”
挨著黃河,村里投產項目為零
憑借臨近黃河水的環境,150余畝的河灘土地,花二莊為何多年來沒有發展任何企業?兩任村支部書記程興愛和程傳柱嘆氣說,不是沒招過企業,村莊在河灘上,發大水河灘被淹的危險性太大,是招商的主要瓶頸。“去年談了一家沙發廠,前期談得非常融洽,可人家來村里一看實際情況,就徹底不干了。”黃河雖多年沒發過大水,但企業明確告訴他們,一旦發水工廠被淹,損失無法估計。
那么,能不能發展種樹或果林業促進創收呢?提起種樹,兩位村支書又開始搖頭。兩次慘痛經歷都發生在程興愛任期內。他回憶,1975年之前,自己牽頭,引進了一批蘋果樹樹苗,種在了黃河灘上,“長得那個好看啊,當時縣園林局的人下來看都說:為什么你們村的樹長得這么快。”好事多磨,1976年的一場大水,將剛準備結果的蘋果樹全部沖毀。
“另外,《山東省黃河河道管理條例》有明確規定,黃河灘上不允許種樹,管理部門擔心影響泄洪。”程興愛說。
擔心“散伙”,找了媳婦不敢往回帶
“我是濟陽本地人,2000年結婚前,來花二莊感覺像到了山區一樣。”李霞回憶起當年的情形,忍不住發笑。當年村內的柏油路還沒有修,她初次進婆婆家門穿了一雙新鞋,灌了一鞋的沙。
由于環境偏僻、落后,村內不少小伙子很難找到媳婦。即便是長年在外打工的小伙子,也不敢把準備結婚的女孩子往村里帶。如果村里的小伙子在村外沒有房子,最終還是要回村里住,女孩子擔心的就是這個。“之前村里有過幾個例子,小伙子都快和女孩子結婚了,把女孩子往回一帶,就吹了。”
據李霞介紹,花二莊村內住的小伙子沒有幾個能娶到山東本地女孩子,基本上都是娶貴州、云南等偏遠省份的女孩。“如果能搬出黃河灘,即便是種地,只要土壤好,收入也不會這么少,娶媳婦也不會像現在這么難。”
土地置換解決難題,搬遷終見曙光
經歷多次大水漫莊后,花二莊的村民一直想著能夠搬遷到黃河大壩外。但是,花二莊在黃河大壩外沒有土地這一桎梏,擋住了村民的搬遷路。1998年,省委、省政府確定實施黃河灘區村莊搬遷或筑臺工程。1999年,花二莊被列入計劃,首選方案為搬遷。由于花二莊在黃河大堤外沒有土地,只能采取與鄰村置換土地的方式進行。崔寨鎮相關負責人介紹,2010年花二莊、東辛莊的搬遷開始進入實質階段,一些前期工作開始鋪開。2011年,政府確定建設王河社區,將花二莊、東辛莊納入一期搬遷項目。
25日,從國道220線通往花二莊的一條村路沿線,一片麥地中,6個上百米高的塔吊拔地而起,8棟大樓基本都已建至一層高。該項目名為濟陽縣崔寨鎮王河社區住宅樓工程,其中幾棟樓用于安置黃河灘現有的花二莊和東辛莊的村民。
據了解,王河社區是今年崔寨鎮啟動的四個農村社區之一,該社區位于王河村以南,大劉支溝西側,主要安置以王河為中心、周圍14個村的近7000名農民。今年計劃先期建設占地25畝、3萬平方米的8棟住宅樓,安置花二莊所有群眾以及東辛村部分群眾。隨后,將分期啟動剩余12個村的搬遷安置工作。據工地施工人員介紹,目前正在建設的8棟樓,1樓都是車庫,無地下室,車庫以上準備建設5層高的住宅。崔寨鎮政府工作人員稱,今年年底有望實現8棟安置樓封頂,隨后進行粉飾,來年花二莊村民將首先入住。
此次安置采用土地指標置換的模式,“簡而言之,就是政府用土地跟開發商交換安置房,政府埋單,安置的村民除象征性地交納部分錢外,就是免費入住。”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由于花二莊完全位于黃河河灘,沒有集體土地可以置換回遷房,崔寨鎮政府協調征用了王河、封劉兩村87畝土地作為安置用地,并與兩村簽訂了長期補償協議。
搬遷仍有煩惱,費用困擾村民
馬上就要搬遷了,但是從花二莊村民臉上看不到太多歡喜的表情。搬遷并不是完全免費,每人按照平方米數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車庫和儲藏室需要另外交錢;搬遷后會給種地帶來諸多不便……這些問題仍然困擾著村民。
程傳柱介紹,按照政策,花二莊村民每口人可以分到4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繳納8000元錢,買車庫和儲藏室需要另外交錢。
“這樣,一個三口之家可以分到120平方米的房子,但是需要交2.4萬元。”程傳柱說,這筆錢在絕對數上看起來并不多,但是就花二莊村民的具體情況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在家種地的基本上是零收入,能吃飽就不錯了,外出打工的能掙些錢,但孩子要上學、老人要接濟,最后也剩不下多少錢”。
“建好的房子是毛坯房,想住怎么著也得簡單裝修裝修,這又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車庫不買也罷,但是咱種地用的工具不可能帶到樓上,儲藏間必須得有,這又是一筆費用。”程傳柱說,一個三口之家要搬遷,最少也得花五六萬塊錢,這筆錢對絕大多數村民而言都難以負擔。
程傳柱說:“對于政府的搬遷政策村民都很支持,能夠搬出黃河灘我們都很高興。目前就是希望相關部門能夠考慮我們的具體情況,給予一定的優惠。”
走出黃河灘,肯吃苦才能過上好日子
“上學時,我們村的孩子窮得連輛自行車都沒有,都是跑著上學。”37歲的程先生說,無論是穿戴還是吃的用的,當年花二莊的孩子與大壩以外的村莊相比明顯有差距,“村里的地忙活不了幾個錢,走出花二莊是每一代年輕人都在做的事”。
程先生介紹,與他同齡的孩子,基本上都只上完了初中,“這么多年,村里只在4年前出過一個大學生”。
花二莊走出來的孩子基本上都沒什么技術,但是能吃苦。“我當年給人蒸過饅頭,送過水,蹬過三輪,送過貨……”程先生說,自己16歲上完初中開始走向社會,一個月最多賺300元,還要留80元給家里。現在程先生在濟陽縣城居住,娶了媳婦、生了娃,但仍租房子住。“大壩以外村的孩子都能上到中專,現在發展都不錯,我們村里出來的現在有的在賣烤鴨,有的擺攤賣菜,與村外孩子比差距挺大的”。
現在,程先生一年回花二莊兩到三次。提到花二莊,他說,“靠著黃河,但一點光都沒沾到。對于這片河灘我并不留戀,過上現在的好日子是逼出來的,最應該感謝的是自己。我希望村里人都能盡快走出黃河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