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大學畢業后毅然返鄉,扎根土地。在三年的時間里,他從一個青澀的大學生成長為遠近聞名的果蔬種植“專家”,并建起占地22畝的“小型農場”,賺得人生第一桶金。
創業>> 借了14萬蓋大棚
2日,在茌平鎮賈寨鄉侯樓村北,一個占地約6畝的新型大棚頗為顯眼,侯磊正忙著和工人們采摘新鮮茄子,休息間隙,他還忙著指導棚外工人種植瓜苗。整個農場顯得生機勃勃,緊張而有序,這正是侯磊大學畢業后每天真實的生活寫照。
對侯磊而言,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精心培育的12000余株西瓜苗將陸續栽到地里。侯磊2009年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盡管大學所學和農業毫無關系,但作為土生土長的莊稼人,對土地有著濃厚的情結,畢業前夕就謀劃著回鄉創業的事宜。
“我一開始不同意,大學生哪能種地。”侯磊母親告訴記者,侯磊畢業返鄉種地從一開始就遭到家人反對。從象牙塔中走出來,找個體面的工作,在全家人看來,一切順理成章,但拗不過兒子的這份執著。
2009年下半年,侯磊磨破嘴皮子,從周圍鄰居那里借了14萬元,蓋起了兩個占地共6畝的冬暖式大棚,并信心滿滿地種下了黃瓜。
艱難>> 屢遭挫折,曾一夜損失十幾萬
2009年年底一場大雪,徹底打消了侯磊的發財夢。由于技術不成熟,秧苗太幼小,大部分被凍死,這帶給侯磊前所未有的挫敗感。時至今日,談及“首戰”的失敗,侯磊笑稱“人生第一堂課,教訓很深”。
教訓讓侯磊意識到種地也有大學問。他買來各種農業種植的書籍、雜志、報紙,開始瘋狂“補習”,通過上網、看書、請老師,不斷總結經驗,一邊學習理論,一邊深入到田間地頭。從各種蔬菜、瓜果的生長喜好,到各種大棚的優缺點,一時間,村里人眼中的天之驕子,成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靠著一股子執著,他的大棚漸漸有了起色。
2011年,侯磊將土地擴大到30多畝,大面積種植尖椒和圓椒,當年毛利達到5萬多元。然而,還未從初嘗甜頭的興奮勁兒中緩過來,失敗再次降臨。2012年7月,連日的大雨壓垮了兩個大棚,作物大面積減產,兩個大棚幾近報廢。
侯磊說,本想著靠藥材大賺一筆,沒想到遭遇“天災”,直接經濟損失達十幾萬元。重壓之下,侯磊走出家門,開始輾轉各地考察新型大棚,嘗試走創新之路。
夢想>> 成為真正的農場主
拋掉13畝零散土地、加強集中管理、改建新型大棚……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一座占地6畝的大棚拔地而起,用嚴密的保溫技術提升大棚室內溫度,用混凝土立柱增強大棚穩定性。
重新規劃的22畝“農場”,除了占地6畝的新型大棚,還有16畝的露天用地,規劃有豬圈、育苗用地和試驗田,而今年剛剛預留出的試驗田則成了侯磊眼中的寶貝。
他告訴記者,通過與農業專家的交流,得知本地花生產量還將會有部分提升空間,預留的這部分土地將采用全新技術種植花生,“到時候開個現場會,把四處的鄉親都叫來,傳授技術。”
近四年的時間里,侯磊種植了各類蔬菜,瓜果數十種,他從一個青澀的大學生成長為一個遠近聞名的種植能手,成為田間地頭的“專家”,而四年的堅守也讓家人改變了態度。
不斷地閱讀學習,拓寬了侯磊的視野。他告訴記者,自己申請的10萬元無息貸款即將發放,全部用到種植技術的開發上。侯磊信心滿滿地勾畫著自己的未來:“希望有朝一日,我的農場能達到100畝、1000畝,做個真正的農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