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特派記者 董釗 李鋼 劉偉4月23日發自蘆山
短短兩天時間,來自全國各地的3500名青年志愿者,在蘆山這個區域規模不大的縣城迅速集結。他們當中除了專業救援、醫療隊伍,大部分是滿腔熱情做震后服務的青年人。對于當地政府和共青團部門來說,擺在面前的難題有兩個:一是如何讓這些較為松散的民間愛心力量擰成一股繩,二是在物資緊缺的情況下,怎樣才能把災區群眾遇到的生活困難降到最低程度。
3500名志愿者
涌進蘆山
21日凌晨,夜幕尚未褪去,零星的雨點打在臨時搭建的幾個簡易帳篷上。來自成都的志愿者鄭偉蜷縮在蘆山縣城街邊遮雨棚的排椅上,沉沉睡去。
在這條名為迎賓大道的街道一側,一二十個遮雨棚臨時搭建,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很多人像鄭偉一樣,在街上露宿。
8點,一個20歲出頭的小伙子開始拿著名單點名分組。他叫陳誠,是小紅帽志愿者組織的一位負責人。地震發生后,他和一群網友迅速在雅安集合,隨即挺進蘆山。
陳誠組織的志愿者現場招募點,是所有志愿者招募點中人數規模最大的,21日上午已經達到300人。
四川團省委一名丁姓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蘆山縣文明辦的統計,地震發生后兩天,志愿者隊伍從無到有,目前登記的已有3500人。
有的志愿者
空等沒活干
來自西安的志愿者黃文勇曾參與汶川地震救援。他說,到達汶川時已是震后第五天,情況依然較為糟糕,他多次幫助救援隊從廢墟里救人,“但這次看來情況不太一樣。”
在招募現場,排在隊伍末尾的重慶大學三年級學生小高,一天也沒有接到任務。
“我們直接從成都趕到這里了。”21日下午,記者在玉溪村通往寶盛鄉的路上,碰到了幾位志愿者,“前面塌方,不讓進去。”他們只能在那里干等了幾個小時,之后返回了成都。
“感覺志愿者組織的協調調度有些無序,大家都來了,很多時候又發揮不了作用,無事可做。”一位志愿者負責人告訴記者。
22日,記者在龍門鄉碰到了志愿者王麗,學醫的她很快分到了任務。而在蘆山縣,記者看到許多志愿者仍處在“待命”狀態。
政府更需出面
組織對接
記者了解到,不少志愿者組織臨時擔負起了組織和培訓的任務。
22日,當記者詢問蘆山縣文明辦工作人員有關志愿者的指揮調度以及安排組織的事情時,對方的第一反應是記者要推薦志愿者。
“目前蘆山縣志愿者已經比較充足。”他說,當地政府對此很感謝,但如何安排這些人的住宿,也是他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說實話,我感覺現在的志愿者服務有點無序。”陳誠說,有的志愿者可能呆一兩天就走,有的可能就是懷著經歷一下的想法,這使得許多志愿者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務,反而可能需要災區為其提供保障。
“志愿者的熱心是值得肯定的。”四川團省委丁姓負責人說,志愿者趕到災區的時候是一種感性行為,但真正進行志愿服務時需要的卻是理性。為了協調志愿者,他們不得不每天晚上召集志愿者團隊相關負責人開會調度。
但這樣的工作還不夠。
一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政府負責和志愿者團隊對接、銜接以及安排組織任務的部門實在有限,指揮調度的力量偏弱。有時候各個系統相互獨立,并不知道對方的救災安排。
相關專家表示,政府應該多承擔管理組織的職能,最好能夠形成一個調度的平臺,對民間組織力量進行統一安排,平衡、科學地調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