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北路王舍人鎮東側,靜悄悄地“躺”著一家近千畝的工廠,高聳的煙筒、長長的鐵軌以及巨大的廠房,訴說著當年的輝煌,這里的產品曾叱咤國內化肥市場。雜草叢生的廠區內,破舊的窗戶、斑駁的外墻以及銹跡斑斑的設備,暗示著如今的蕭條和落寞。
1958年建廠的濟南化肥廠,是省內第一家氮肥生產企業,產品一度占領南方大部分市場。近幾年,由于體制、機制、市場等方面的原因,企業陷于全面停產,隨后通過改制成立濟南化肥廠有限責任公司,成為泰安山東盛大科技集團下屬的公司。目前,該企業以產售硝酸為主,但由于市場環境,發展舉步維艱。
投資失當致使停產
記者采訪了多位濟南化肥廠前職工,大家均把工廠徹底停業歸咎到三期硝酸設備的投資失敗。一位知情人士透露,2003年,濟南化肥廠決定上馬該廠第三期硝酸設備,以增加產量和降低成本。該廠從美國引進了一套二手硝酸生產裝置,價值1.2億多元。
問題隨之而來,由于工廠一直使用的是上世紀的生產設備,設備技術要求低,人工操作占大半。三期硝酸設備為全自動控制,又是二手淘汰設備,問題多。工廠技術人員經過數月努力仍不能將其投產,工廠甚至請來專家,但仍無濟于事。久而久之,價值上億元的化工設備不得不擱置在廠區,無法使用。
技術工老藏回憶,當時他也參與了三期硝酸的安裝調試,“一期二期的老設備都是半自動生產,很好操作,但三期是用電腦控制,技術工根本操作不了,從研究院請來的專家也沒管用。”
看著設備一天天閑置,大家只能干著急,并有人質疑工廠上馬三期硝酸太草率。有人了解到,這套設備在美國屬于淘汰設備,已經在美國閑置了很多年,沒有連續生產的記錄。
除此之外,很多職工認為工廠一系列投資失敗加劇了企業下滑的狀況。由于時過境遷,記者無法求證多項投資是否屬實。例如,2003年前后,濟南化肥廠收購了萊蕪化肥廠(后改名萊蕪東浩化工有限公司),幾年內投資總額接近1億元。
2007年,濟南化肥廠將生產的命脈熱電車間租賃給山東大強實業有限公司,租期竟然為30年,但租賃后的熱電系統無法保證正常的生產經營,造成企業主導產品硝酸裝置的長期閑置。
輝煌不再 漸被淡忘
25日14:00,記者來到濟南化肥廠東門,門口繁體工廠銘牌臟舊不堪,偶爾出入的貨車,與一路之隔門庭若市的濟鋼集團形成鮮明對比。“現在廠子已經不行了,沒法和當年比,那時候有的濟鋼職工都想方設法往這里調動。”工廠職工老王告訴記者。老王1976年進廠,從剛進廠的十幾元,到后來的六七百元,工資每年都節節高升,“那時候的六七百元相當于現在的六七千元,福利也很好。”老王說。
目前,50多歲的他還未退休,在廠里干一些雜活,每個月只發1000多元的工資,只夠糊口。“當年的化肥有多少賣多少,工廠日夜生產,大車排著隊往外拉貨,大家干著也有勁。”老王回憶,工廠人數最多時將近4000人,夜晚的廠區如同白晝。直到2005年前后,工廠還算可以維持。
接著,便是工資和獎金每個月都在減少,由于知道產品不好賣,成本年年增高,大家并沒有什么怨言。直到2008年3月21日工廠全面停工,很多干了幾十年的老職工,從此離開熟悉的工作崗位,一去不復返。
如今,濟南化肥廠似乎漸漸被淡忘,當年的輝煌更是難以尋覓。它曾是山東省建設的第一家以煤為原料的中型氮肥企業。1988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先進企業”。
從1977年開始,該廠生產逐年上升,當年生產合成氨5.07萬噸,并實現扭虧為盈。翌年,合成氨產量達到6.39萬噸,比1976年的4萬噸增長近60%;經濟效益由1976年虧損349萬元,變為盈利222萬元。自1979年,該廠生產經營走向穩定發展的軌道。
1988年,該廠固定資產原值已達1.5億元,凈值1.16億元。職工339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69人,是濟南實體企業的主力,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貢獻巨大。
不少員工選擇“離職創業”
25日下午,大風低溫,在濟南化肥廠宿舍中區,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老人在下棋、打麻將。幾十棟居民樓年代各異,八九十年代建設的筒子樓破舊不堪,仍有不少人進進出出,最新的居民樓也建于10年前。宿舍區內沙塵橫飛,垃圾滿地,缺乏管理。
樓之間的空地被不少人開發成小菜園,不少柵欄林立著。老李正在自家樓下的一片空地鋤地,打算種點蔬菜夏天吃。對于宿舍區現在的樣子,他也無可奈何。
“水電暖都沒有人管了,只能自己想辦法,有的住戶只好從別地扯電線。”老李說,當年他搭上了最后一班福利分房,2萬元買了現在居住的樓房,可謂最后一點慰藉。在他看來,化肥廠龐大的占地面積也成了最值錢的東西,“在這個地區一千畝的面積得值多少億啊?”
55歲的老藏盼著退休,但為了生計只能在附近做點別的工作,“像我這種情況的還有很多,在工廠干了一輩子,50多歲出來之后能干什么?只能看個大門,做點雜活。”老李說。
據他了解,工廠停工后,一部分人買斷了工齡,斷絕了與工廠的關系。有的人選擇“離職創業”,每月自己繳納保險。“沒有了集體歸屬,大家一年比一年分散,很多老同事都多年不見一面。”
已完成改制 狀況仍低迷
2006年,濟南化肥廠的主導產品硝酸市場持續低迷,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經營困難情況,并最終導致2008年的停產。由于依靠自身力量無法恢復正常生產經營,2009年,山東盛大科技公司對濟南化肥廠進行重組,并成立濟南化肥廠有限責任公司對老廠進行托管管理。
按照當年的計劃,雙方協定,濟南化肥廠的全部產權采用協議轉讓,一次性整體轉讓給山東盛大科技公司,重組后的企業承接原企業全部債權債務,并接收安置全部職工。
29日,濟南化肥廠有限責任公司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濟南化肥廠已改制完成,濟南化肥廠有限責任公司是山東盛大的分公司,已與老廠沒有關系。“現在工廠只生產濃硝酸和稀硝酸,但由于市場低迷,經營情況一直不好。”目前工廠職工約有500人,并且工資普遍較低。
記者感言
期盼濟南化肥廠煥發生機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逐步轉變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的主體。有的企業因此激發了活力,不斷做大做強,但也有部分企業因為市場環境等因素,陷入低迷。
濟南化肥廠曾是濟南實體企業的驕傲,為當地的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小的貢獻,社會各界都期盼它重新煥發生機。現在的濟南化肥廠有限責任公司作為民營企業,坐擁濟鋼產業帶,地理優勢明顯,技術、場地以及設備均有雄厚基礎。如果抓住市場需求,充分激發出改制后的企業活力,或可再現當年的輝煌,造福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