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人的夢想聚合起來就是我們的“中國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家子弟帶著自己的理想來到城市,成為“城市夢”的逐夢人。
剛過雞年正月,山東省壽光市圣城街道崔家村的崔保文就搬到了位于壽光市城區的新家。這天一大早,崔保文和妻子就來到160多平米的房子里收拾起來,裝修一新、家具電器配套齊全,到處都是現代化氣息,是一個時尚版的城里人家。
今年32歲的崔保文,7年前從部隊復員回來以后,在位于壽光市區的“山東天成鑫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謀到了一份稱心的工作,并在公司里結識了現在的妻子。如今已是兩個孩子的爸爸的崔保文,一直懷揣著“做個城里人”的夢想。眼下,四歲的大孩子即將入托,讓后代接受良好教育的心愿更加刺激了他徹底融入城市的渴望。
去年夏天,崔保文跟媳婦兒商量到城里買房的事,媳婦兒說:“別做夢了,進城買套像樣的房子總得八九十萬,我們一時半會兒可拿不出這么多錢哪!”都說一文錢難倒英雄漢,崔保文這會兒真的嘗到了缺錢的滋味。
轉眼到了秋天,農行的人到崔保文所在的公司里宣傳什么“農民安家貸”。當時,崔保文正忙著業務呢,也沒顧上聽人家說什么,好在把一張宣傳單塞進口袋里了!回到家里,拿出來細細看了一遍,樂了!“農民安家貸”支持一手住房貸款和二手住房貸款。與普通住房貸款相比,該產品優化準入門檻,解決了農民融資難的問題;并根據農民工作特點,簡化收入認定,為農民開具收入證明提供“綠色通道”。不僅如此,該產品對首付款比例達到20%及以上的貸款實行優惠利率,減輕了農民負擔;還針對農民收入季節性強的特點,提供靈活還款方式,除按月還款外,增加了按季、半年及按年等還款方式,并對提前還款免收違約金,進一步減輕農民還款壓力。“這‘農民安家貸’不就是解決農民進城買房的資金需求的嗎?正是俺的‘菜’啊!”跟妻子商量了一個晚上,最后一致同意去農行辦“安家貸”,先住新房再還賬。
打定主意后,他和妻子來到看了無數遍的玉泉苑——珺園樓盤交了首付,到農行壽光市支行遞上了申請。農行人行動迅速,現場調查、抵押登記、拿齊手續,不到一周就把40萬元貸款辦下來了!
此后,小兩口邊裝修房子,邊聯系孩子入托的事,就在新家的附近剛建成了一座“世紀風華”學校,幼兒園、小學、初中“三連讀”!一打聽,只要是在這片兒有房產證的住戶,子女均可送到這所學校就讀!這下,可把崔保文兩口子樂壞了。如今,家搬進城里啦,孩子順利入托啦,“做個城里人”的夢想化為了現實,崔保文的精神頭更足了:“40萬的安家貸分十年還清,對俺來說不成問題!”陽光帥氣的崔保文自信滿滿地說道。
可以說,第一代農民工大多是生存型農民工,他們為養家糊口進城打工,只是城市的“過客”。而今,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屬于發展型農民工,他們有著強烈而又執著的“城市夢”,進入城市就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陳強,就是這其中的一員。
3月的威海,春光明媚,萬物復蘇。在威海市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匯豐山海郡小區的一棟新房內,27歲的陳強興高采烈地晃著手里的鑰匙對妻子曉燕和僅僅3個月大的兒子說,“看,這就是咱們的新房,等房子裝修好了咱們就可以入住啦!”
原來,陳強是文登區米山鎮垛夼村村民,和很多同齡人一樣,初中畢業后,他選擇進城打工,經過幾番輾轉,他在威海市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一家中外合資電子廠找了份工作。
2015年年初,陳強和戀愛兩年多的女友曉燕結了婚,父母把村里的房子簡單翻修了一下作為婚房。可因為單位離家遠,來回上班很不方便,夫妻倆在工廠附近租了一間房子作為臨時住所。“我們倆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城里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陳強說。
去年年底,兩人的孩子出生了,這時候的陳強對于房子的渴望更加迫切了。“總這么租房肯定不是個事兒,每個月租房,再加上水電費,我們倆的工資也剩不下幾個錢,而爸媽都是農民,光靠種地也沒攢下多少錢,買房子首付都很難湊齊”。
就在陳強一籌莫展的時候,他了解到,農行專門為農民進城購房量身打造了一項“安家貸”產品。在詳細了解了“安家貸”的相關優惠措施及辦理條件之后,陳強趕緊按照要求準備了相關材料,很快便得到了農行客戶經理肯定的回復。陳強說:“沒想到2月底提交的材料,3月初貸款就批下來了,不光門檻降低了,效率也很高,還為我省了不少錢,真的非常感謝農行推出這樣便民利民的好政策。”
陳強終于在自己打拼的城市,從出租屋里體面地走出來,喬遷新居,帶著歸屬感去安身立命。他說:“我們這一代打工者大多數沒有務農經驗,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大家都不愿意結束打工生涯回到農村。”
“在城里沒有個自己的家,心里總是不踏實。”從榮成市上莊鎮走出來的王吉昌,盡管只有31歲,卻是一位有著15年工齡的“老木匠”。“16歲時就跟著村里的木匠師傅學工,天天沒日沒夜的干,就尋思能有朝一日學成手藝,自己獨立做工。”王吉昌說。一塊塊稀疏平常的木板,不用多時,他便可做成桌、椅、柜等常用家具。就憑這門手藝,他在鎮上衣食無憂,也是村里出了名的“富裕戶”。
可隨著城市化進城的推進,鎮上大多青年都進城務工并在外定居,村里人越來越少,空房越來越多,王吉昌的生計也逐漸開始出現問題。“以前,附近十里八村紅白喜事多,我幾乎沒有閑著的時候,一個月賺個萬兒八千的絲毫不成問題。可現在,真的快沒活干了。”王吉昌苦笑。
2013年的春天,一次偶然的機會,經在外務工的同鄉介紹,王吉昌進入威海市區一家家具建材廠工作。在那里他還是操著鑿、刀、尺、刨這些工具,與以往不同的是,他每個月拿著穩定的收入。2014年的春天,王吉昌租下一間房子,將老家的妻子和孩子接到威海市里一同居住。
盡管一家人在城里團聚了,但是對于王吉昌而言,賃來的房子畢竟不是自己的家,只有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才算真正在這個城市安家了。但是,錢成為了進城買房的“攔路虎”。
2017年的第一個周末,王吉昌兩口子起了個大早,懷揣著忐忑與憧憬,一個個樓盤看了起來,一天看下來,最中意的便是高區匯豐山海郡小區的那套房子了,120平米,三個陽間,前后通透,真是越看越喜歡。可是,手頭的錢離付全款還有一大段距離,向別人借錢又欠人情,如果向銀行借錢,門檻肯定很高。想到這里,王吉昌緊鎖眉頭,嘆了口氣。
“我記得隔壁老劉頭上次回村里,說他就是貸款買的房子,你快問問他在哪里貸的,說不定能幫我們解決大問題吶!”媳婦兒的一番話為王吉昌指明了方向。
短短一通電話以后,王吉昌眉頭舒展,從眼角到嘴角溢滿笑意,買房這事眼看就要成了。接下來的日子,到農行和開發商那里簽合同、辦貸款、拿鑰匙……王吉昌忙的不亦樂乎。“做了這么多年木匠,這次要為裝修自己的房子露露手藝了!”王吉昌美滋滋地說。
3個農家子弟的故事,是千千萬萬農民工變身城市人的縮影。用“城市夢”承載“中國夢”,正在讓越來越多的進城務工者實現著自己的人生追求。
(朱沙 夏光海 鞠玲玲 攝影:王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