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濟南巨額房產保證金流向不明 開發商呼吁信息公開
房價為什么這么高?老百姓抱怨開發商“利欲熏心”、高價售賣,但開發商也一肚子苦水:這些錢不是都歸了我們,除了土地與建安成本,房價的構成多達60余項條目。省城一位房企負責人表示,開發商在建設之初,一個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左右的項目,僅僅是各類保證金就要上繳四五千萬元。“可以說房地產商的60%收入貢獻給了財政稅收部門。”
好消息是,7月8日,住建部下發通知要求全面清理涉及工程建設企業的各類保證金和押金等,對于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一律取消。該負責人表示,這對房企和購房者來說無疑都是利好信息,但能否真正落實還令人擔憂。同時他也提出疑問,長期以來各家房企所交納的數額巨大的各類保證金都去哪兒了,其用途能否公開?收取這些保證金有無依據?以收取保證金代替管理是否是一種懶政?
1 問 “蓋房子”要“保證”些啥
建5萬㎡高層要交2000萬保證金
梳理我國現行法律、政策規定和歸納工程實務中的一般做法,我國現行工程建設中的保證金種類主要有以下三種:
1、投標保證金。投標保證金主要存在于招投標階段,定標后,沒有中標的投標人提交的投標保證金,招標人應當返還。
2、履約保證金。履約保證金是在簽定合同后,投標人按照招標文件的要求向招標人提交的一筆款項。目的是為了在施工過程中對承包人進行制約,以彌補其違約行為給發包人造成的損失。履約保證金主要存在于合同履行階段。
3、質量保證(保修)金(簡稱“質保金”)。質保金是發、承包人在合同中約定扣留工程款中的一部分資金,以確保承包人在工程缺陷責任期內對工程質量缺陷予以修復。
事實上,除了上述法律明文規定的保證金外,要想蓋起一座房子,還有眾多名目繁多的保證金需要交納。一位房企負責人對記者介紹,開發商需要交納的各種稅負多達約60項,其中以“保證金”為名的有勞務工資保證金、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散裝水泥專項資金以及預售許可保證金、物業質量保修金等等。“以一處25畝土地、規劃高層建筑面積為5.83萬平方米的項目計算,各類保證金總額約計2000萬”。
2問“保證”太多影響了誰
費用最終轉嫁到購房者身上
政府收取保證金的初衷無疑是為限制開發商,保護購房者、務工者的利益,同時為了推廣新型材料、保護環境。但事實上,對企業來說,這筆資金已經成為房企的沉重負擔。為了交納這些資金,房企不得不增加使用銀行貸款,高額的利息增加了企業的運轉困難。
在此同時,一些保證金的收取并不合理。這位開發商介紹,比如按照建筑面積每平方米2元來收取的散裝水泥專項基金,已經收取得毫無道理。推廣使用散裝水泥是我國的既定國策,主要目的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保證建設工程質量、保障工人身體健康。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推廣水泥散裝化。但目前合法的建設項目已經全部使用砂漿和攪拌水泥,幾乎不用袋裝水泥,這個專項資金已經沒有存在的理由。而且這項基金不僅需要交,而且期滿后還只能退還80%左右,其余的都被作為全額事業單位的省散裝水泥辦截留。至于產生的高額利息,更是企業的白白損失。
一位開發商表示:“羊毛出在羊身上。就算將來能夠退還一部分,但在資金回籠之前,這些費用將被轉嫁到購房者身上。房企和消費者最終都要為這些不合理的收費買單。”
3問“以收代管”是否為懶政表現
開發商申請公開保證金去向
盤點針對房企的形形色色數十種收費,很多都是基于監督和管理。加強對開發商的監管在情理之中,但不能一遇到難題就祭出“收費”的“大招”。全國人大代表傅企平曾表示,如果管理部門總用收費解決問題,不僅加重群眾負擔,也是一種缺乏智慧和能力的“懶政行為”。
近些年來,面對社會發展呈現出的諸多問題,不少地方政府似乎都在有意無意地把收費當成解決問題的法寶。堵車了征收擁堵費,污染了征收汽車排污費、垃圾處理費,房價高了開征房產稅,提高二手房出售個人所得稅……
“收費思維”凸顯了一些城市管理者面臨“本領恐慌”危機。專家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要科學合理地使用“價格杠桿”,可能比行政限令效果更好。但如果濫用,就可能在公共管理上捉襟見肘。“收費式治理,邊際效應是遞減的。不提高自身監管能力和監管方式,只知道收費,不僅是懶政,還是一種庸政。”
同時,數額巨大的各種資金費用也容易滋生各種經濟問題。記者采訪中,一位開發商就提出自己的疑問:我們所交的各類數額巨大的保證金或押金,以及其產生的利息,能否公開其去向?“換言之,長期以來我們所交的保證金都派了什么用場?利息去哪兒了?這些保證金的收取有沒有法律依據,作為開發商,我們能不能申請信息公開?”
4問還有哪些項目可以精簡
房企呼吁分類收取專項資金
“國家雖然出臺了清理各類不合理保證金的指導政策,但是否真正落實還有待檢驗。我們希望好的政策能夠盡快得到貫徹執行。”一位正在濟南西部從事地產項目的房企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要想真正建立健全健康有序的房地產市場,僅有目前這些政策還不夠。他們呼吁進一步切實簡化審批流程,分類收取專項資金。
2013年4月,濟南簡化建設項目審批流程,建立“一號通”管理模式,壓減了建設項目審批環節和時限,一些審批環節確實省時省力。但有些環節反而更麻煩了,一套流程辦下來,仍需蓋近百個“章次”,實際花費時間長達8個月左右。聯合審圖部門甚至由以前的7個部門增加到12個,一些過去沒有的收費項目也趁機搭車。這不符合中央簡政放權的指導方針,某種意義上也與“八項規定”的精神背道而馳。
記者還了解到,一些本土房企希望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近年來銷售排行榜前十位的大型房企紛紛來濟南跑馬圈地,本地企業一般無法與之抗衡。但本地開發商打造的產品往往更能貼合本地人的習慣,在資金調動、市場調研以及操作靈活上都擁有自身優勢。本土房企是促進本地市場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也為地方做了不少的公益事業。因此希望能夠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