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郭吉剛
“大三線”建設對于上世紀8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或許是個陌生的名詞,但對于他們的長輩而言,這是一段轟轟烈烈難以忘懷的歷史。1965年,濟南第一機床廠830名工人響應國家號召,遠赴青海西寧建設青海第二機床廠,成為濟南第一批支援大西北的“大三線”建設者。
48年過去了,他們中的300多人退休后陸續回到濟南。曾經的榮耀褪去,目前他們面臨著看病報銷難、退休待遇低、無政府補貼等生活困境。
醫保留青海異地報銷成“心病”
12月18日,69歲的楊金石帶著身患尿毒癥的老伴何屹前往醫院,進行一周三次的透析治療。由于何屹醫保關系留在青海,無法享受濟南門規參保政策,從2011年開始透析治療以來,她只能通過住院方式來報銷透析費用,因此要承擔多出來的“床位費”和“護理費”等費用。
“更折騰的是不能就地結算,得來回郵寄報銷。”楊金石說,他和老伴都是上世紀60年代濟南第一機床廠支援“大三線”建設到達青海西寧的,退休后才回濟南養老。住院前他們需要提前告知西寧廠方,住院后需先行墊付醫藥費,報銷時再寄回西寧,來回得數十天。有時一年下來,郵費、手續費等僅額外支出就達1000多元。
這成為從青海回濟養老的這批老年人的一大心病。19日上午,青海省社保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醫保制度實行屬地化管理,青海同山東尚未實現聯網。山東省社保局工作人員表示,山東醫保目前還是市級統籌,還無法實現跨省就醫就地結算。
錯過“福利房”退休工資低
上世紀80年代后,參與“大三線”建設的濟南第一機床廠職工,退休后約有300人陸陸續續回到濟南養老。在回濟之前,他們租住的房子被單位收回,回濟后只能通過購買“居住權”生活。在濟南推行“房改”時期,他們有些人無緣這項“福利”,至今仍蝸居在十幾平方米的房子里。
除了住房條件較差外,青海第二機床廠退休工資低也讓他們耿耿于懷。楊金石說,目前他們每月拿到的退休工資只有2100多元,而當時留在濟南一機床的職工退休后工資卻有2700多元。
多地給予補貼濟南尚無政策
從“大三線”退休的人員返回原籍落戶后,醫療報銷費用低,養老金收入低,消費支出標準較高,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生活困難。對此,全國不少地區對該部分人群實行補助,以幫助他們渡過生活難關。
例如,早在2006年,南京就出臺了《關于支援“三線”建設部分回寧定居“老軍工”生活和醫療補貼辦法》,對當年支援“大三線”建設的部分退休回寧定居的“老軍工”發放生活和醫療補貼;杭州市蕭山區也實行分檔補助,并逢年過節發放節日慰問費,他們還可以參加蕭山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險。
據了解,目前針對參與“大三線”建設的退休回濟人員,濟南尚未出臺任何補貼或補助措施。“希望政府能對我們這批人有所重視,這樣我們過去的犧牲也算值得。”眾多參與“大三線”建設的老人表示。
老職工回憶“大三線”人生———
火車剛駛進青海淚水就止不住流
1965年,24歲的于鴻武揮別親人,從濟南火車站出發,踏上了前往青海西寧的火車。同于鴻武一起的,還有濟南第一機床廠的另外829名工人。他們一去就是30年,奉獻了青春和血汗,命運由此改寫。如今,他們回憶起那段歲月,已不能簡單用語言來形容。
揮別故土 830人奔赴“大三線”
1965年初,濟南第一機床廠接到上級通知,準備在青海西寧建立新廠。6月左右,廠區開始分層次地在干部、職工中傳達搬遷工作的文件精神,并開展宣傳動員工作。
“按當時的口號講,被選中的必須是‘好人好馬好設備’。”如今72歲的于鴻武回憶說,能夠前去新廠工作的要求業務優秀,多是黨員。經過嚴格政審后,830名職工最終被選入名單,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1965年7月,這830名年輕人踏上前往西寧的火車。
奉獻青春 生活遭遇艱苦挑戰
“我一看,這個地方怎么這么窮啊,淚水就止不住流。”楊金石回憶說,火車剛駛進青海,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貧瘠和蒼涼,讓他心里直發毛。“打地鋪,住廁所。”楊金石回憶說,當時“大三線”建設要求“靠山、分散、隱蔽”,所以廠區新址大多是在山區辟一塊地。建設次序是“先生產,后生活”,很多廠房已安置妥善,但他們連居住地都沒有,只能在車間打地鋪,住廢棄廁所,喝地溝水,食物更是極度匱乏。
直到1969年末,宿舍才建成。隨后,數百名家屬也從濟南遷入西寧,總人群粗略統計近2000人。
難舍鄉情 300多人終回故鄉
落差不僅體現在生活層面。對于鴻武們來說,對家鄉的思念則是心中永遠的痛。1970年以后,他們中大多數人都已成家立業,但始終難以完全融入當地的生活。他們中大多數人,都盼著能夠早日回濟。“不少人生完孩子后,就想方設法把子女送回濟南落戶。”于鴻武回憶說,隨后除極少數人調回濟南外,大多數人把青春奉獻在青海。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陸續退休后,才有了投奔子女回濟養老的機會。
“只有300多人回來。”楊金石說,2012年,參加過“大三線”建設的濟南一機床職工舉行了一次大聚會,包含家屬在內到場人員僅180余人。 (記者郭吉剛)
相關鏈接
什么是“大三線”?
1958年中蘇決裂后,中蘇關系不斷惡化,同時1964年8月北部灣事件爆發。嚴峻的戰略形勢與東南沿海脆弱的防務系統,讓中國開始考慮在西部建設后方的戰略問題。
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毛澤東提出“大三線”問題:中國的經濟命脈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于備戰,沒有后方不行,要搞“大三線”建設,準備打仗。從1964年開始,中國在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了長達15年、橫跨3個五年計劃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的建設,投入資金超過2千億元,安排了逾千個建設項目。大批沿海企業和技術管理人員遷移到了三線的山溝里,高峰時達400多萬人。
(記者郭吉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