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日報11月28日訊 本報連續3天對社區超市難覓低價鹽進行了追蹤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低價鹽為何被雪藏?供貨商為何不愿意供低價鹽?這背后有何隱情?成為讀者關注的焦點。
低價鹽從未停產
28日,山東省鹽務局有關人士回應說,低價鹽從未停產,也不會斷貨,供貨商說以停產的名義不供貨不排除為賺錢不想供低價鹽的嫌疑。對此,省鹽務局有關人士表示,將對這種為賺錢不提供低價鹽的行為進行調查,并對相關責任人按規定處理。
28日,山東省鹽務局生產經營處處長張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鹽屬國家專營,山東省的食鹽數量和種類實行計劃調配。“計劃調配也不是硬性的,而是根據市場需求來。”張軍說,先是由當地鹽業公司根據市場需求申報需要什么樣的鹽,他們根據需要鹽的品種和數量告知制鹽企業,也就是說,市場需求哪種鹽多,企業就生產哪種鹽多。
缺貨原因比較復雜
目前低價鹽占市場比重越來越小,1.6元的鹽占據濟南大部分市場。“現在多數要綠色鹽,要低價鹽的少。”但當記者問到,為何很多市民和超市業戶都在為找不到低價鹽苦惱時,張軍稱:“背后的原因很復雜。”
針對食鹽配送員說的“低價鹽換包裝、停產、生產線壞了、沒貨”等說法,張軍稱,目前低價鹽食鹽生產線沒停也沒壞,也沒有換包裝,“至于沒貨,也可能是一時沒有。”
設點供應低價鹽
“送貨到點費用非常大,不過只要市民或商店打電話要低價鹽,就會有貨。”張軍說,省鹽務局不打算對低價鹽實行全面供應,但會保證在濟南至少設立五個點,還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設,“具體多少點還要再進行了解。”
之前有市民質疑,供貨商說低價鹽沒貨,可能是嫌低價鹽利潤低,賺不到錢,這種質疑得到了張軍的印證。“1.5元500克的鹽,利潤比1.6元400克鹽的利潤低,不排除供貨商為賺錢而不供低價鹽的情況,畢竟供貨員的素質不同。”
而針對這種可能出現的問題,張軍稱,省鹽務局將對此做出調查,“這種不提供低價鹽的行為,無論哪個公司出現問題,都必須進行處理。查明事情經過后,會按照規定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