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是警察,但一年365天,他只有開會、受表彰的時候才有機會穿警服;雖然是警察,但他的工作地點不在公安局,也不在派出所,而是在馬路上;雖然是警察,但他卻很少露正臉,怕小偷認出他來……他,就是被譽為“島城名捕”的市南分局反扒民警陳正華,每年他親手抓獲的小偷等嫌犯都超過百余名。11月8日,記者走近陳正華,聽他講述反扒經歷和防扒秘訣。
14年抓2100人獲稱“名捕”
在島城警界,多年來一直流傳著反扒“四大名捕”的故事,這四個人分屬市南、市北、李滄反扒中隊,犯罪分子聽到他們的名字無不聞風喪膽。但是,他們四個很少以真面目示人,神氣的警服對他們來說更是奢望。今年40歲的陳正華是市南公安分局反扒中隊副中隊長,也是“四大名捕”之一。
陳正華從1999年起開始從事反扒工作,至今已有14個年頭,在他手上落網的小偷及其他犯罪嫌疑人,多達2100余名。這些年來,陳正華也獲得了多項榮譽:兩次個人二等功、三次個人三等功、青島市“愛民模范”……但陳正華說,榮譽雖然很多,但他個人最為滿意的還是“名捕”的稱號。
說起今年以來破的“大案”,令陳正華印象深刻的是5月份搗毀的一個“鑷子幫”。據介紹,今年“五一”假期過后,山東路家樂福、香港中路麥凱樂等商超周邊,不斷有市民丟失手機。為了抓獲這伙竊賊,陳正華安排民警沿發案區域周邊道路巡邏守候。5月19日下午,陳正華和同事在香港中路一帶巡邏時,注意到香港中路公交站牌附近的一名男青年準備行竊,但沒有得手,他便對這名男子進行跟蹤。走到漳州二路、漳州路路口時,這名男青年與三名同伙會合,四人嘀咕了一會兒后又分開了。其中一名穿粉色上衣的男青年走到福州路醫保城附近時,用隨身攜帶的鑷子偷了一名女青年的手機,一見竊賊伸手了,陳正華立即上前將他抓獲。他對男青年就地突審,得知他們租住在延吉路萬達廣場31樓,還有四名同伙。陳正華和同事隨即趕往萬達廣場將另外四人抓獲。“這個團伙全是海南人,乘飛機來青島,以鑷子為扒竊工具,以蘋果、三星等高檔手機為作案目標。”陳正華說,這伙“鑷子幫”盜竊技術成熟,他們在全國各個城市轉,“如果不把他們抓住,很快就去別的城市了。”
一人面對持刀扒手不發怵
抓了這么多賊,有沒有遇到反抗抓捕的小偷呢?“當然有,而且很多。”陳正華說,2006年元旦,他在香港中路一家商場曾一人面對4名持刀歹徒。
當天,陳正華和同事在商場內巡邏。下午,陳正華發現一對情侶很可疑,跟蹤時他發現,這對情侶還有另外兩名男性同伙。
在商場服裝區收銀臺附近,4名扒手盯上了正在換鞋的一對父女,陳正華趕緊給同事打電話。“他們突然聚在一下,然后很快又分開了,其中一名男子用鑷子將女孩口袋里的手機偷到手,然后4個人快速往門口走。”陳正華說,當時同事還未趕到,他急忙上前攔住那對情侶,一手摟住一個。
此時,另外兩名扒手開始動手了,其中一名男子掏出了一把40厘米長的砍刀 ,猛地朝陳正華撲過來。陳正華推開已經控制住的兩名扒手,掏出警鞭迎了上去。“我用警鞭一擋,他的刀打空了,我的警鞭打了過去。”警鞭一下子打在持刀歹徒的胳膊上,這名扒手一看不妙轉身就跑。陳正華的警鞭朝另外一名男扒手打去。另一名掏出刀來的歹徒不敢靠前,跟同伙分頭逃竄。“后來我的同事趕到,我們兩個追著其中一名扒手,追了兩千多米遠把他抓住。”另外三人也隨即落網。
在日常工作中,陳正華刻苦磨練反扒本領,他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一網二庫三勤”的工作法,“一網”即建立一個覆蓋全區的信息反扒網絡;“二庫”即建立一個扒竊嫌疑人犯罪資料庫和一個已發案件圖像資料信息庫;“三勤”即是眼勤、嘴勤、腿勤。
為抓小偷虧欠家人
“我女兒8歲了,作為父親,我虧欠她很多。”談起自己的家庭,陳正華很是慚愧,“這么多年,我只帶著女兒去過一次海水浴場玩。”陳正華說,每天的早晚高峰是扒手活動的高峰期,為此,他幾乎需要天天早起,去公交車站守候,“那時候我女兒還沒起來,等我晚上回來了,她又睡著了。”
“我和我妻子是同學,結婚后妻子才知道我這份工作的辛苦,我倆開玩笑時,她總說被騙了,還勸周邊的朋友不要找警察。我們家里的活,包括照顧雙方的父母,都是我妻子在做,所以作為丈夫,我很不合格。”陳正華說,有時候他休息帶著老婆孩子外出,眼睛也總是盯著馬路上的人,生怕錯過一個小偷。有一次他帶著妻子 、女兒、丈母娘一起去吃飯,坐319路走到半路上,發現了一名扒手。他把妻子推到車廂中間,自己在前面將這名扒手拿下,又把其送到派出所去,一家人的晚飯只能告吹。
冬天來了,市民外出防盜應注意些什么呢?“最容易丟東西的地方就是外套兩側的口袋。”陳正華說,人們冬天穿得比較厚,扒手輕而易舉就能將口袋里的手機或錢包掏走而不讓失主發現,“大多數人也知道這一點,但有時候打完電話不注意,就會把手機放在口袋里,也給了小偷可乘之機。” 文/圖 記者 黃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