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日照市泰安路一大型超市,生姜的價格達到每斤8.8元,這是近十年來的最高價格。記者在日照種姜比較集中的莒縣嶠山鎮發現,盡管今年的種植面積比去年減少了三分之一,而且大姜遭遇了過多雨水,但優質生姜的收購價已經漲到了3元/斤。
文/本報記者 彭彥偉 片/本報記者 劉濤
姜農放棄種姜
生姜卻一天一個價
11月4日下午1點,記者來到莒縣嶠山鎮,這個鎮的支柱產業之一就是大姜的種植和加工。雖然大姜的集中收獲期已經過去了,但一路上田間地頭還是能見到鮮姜,而一下車,空氣中也是彌漫著大姜的味道。
嶠山鎮吳家嶺村民吳先生種姜已經有近20年時間了,每年種植面積在2畝左右。但由于前幾年生姜價格持續走低,吳先生干起了收姜的營生,“雖然也掙不多,但不會像種姜那樣賠錢。”吳先生說。
“這幾年確實不掙錢,收購價都是五六毛錢,連成本都掙不回來。”吳先生說,對于今年生姜價格突然走高,他也不眼紅,“前兩年的低價,嚇跑了不少姜農。”吳先生說。
據了解,生姜近幾年的最高收購價出現在2009年,當時每斤2元多一斤,但2010年跌到一元多,那之后,生姜收購價再也沒有突破一元錢。
“今年,黃姜(去年生產的姜)的收購價格幾乎是每天上漲一毛錢,現在達到了4.2元/斤,鮮姜的平均價格也在2.5元以上,好一點的要達到3元錢。”房家村的姜販房啟磊說。
雖然價格很不錯,但從事生姜收購20年的房啟磊還是沒敢囤姜,“前幾年,每到收獲季,我們就像是賭徒一樣,投上大量本錢囤姜,但每一年基本都是血本無歸,真是怕了。”房啟磊說。
“現在企業下多少單我就收多少貨,多了一斤都不收。”房啟磊說,他還沒看清今年的市場形勢,所以不敢囤貨。
生姜加工企業
連續幾年賠錢
大姜持續低價影響到了整個生姜產業,莒縣華騰有機生姜有限公司作為當地最大的一家生姜加工企業,業務經理劉春雨打了一個比喻,他把生姜產業比作一個食物鏈,這幾年依托這條食物鏈生存的人都處在賠錢狀態,“不能說全部都賠,但絕大多數是賠的,就算掙錢利潤也很低。”劉春雨說。
華騰公司也未能幸免,該公司所有生姜都是出口,為了維持住老客戶,他們不敢輕易降低產量,“訂單都是固定的,不可能掙錢的時候就多生產,不掙錢就不生產。”劉春雨說,“這幾年一直都是賠錢的。”
種植面積減少
還遭雨水禍害
對于今年姜價上漲的原因,姜農、生姜加工企業以及政府部門的答案幾乎一致:種植面積下降、夏天的雨水多導致產量降低、再有就是遭遇了病蟲害。
種植面積方面,根據華騰公司的市場調查,今年嶠山鎮大姜種植面積比去年減少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今年大姜總量比去年少三分之一左右。
除了種植面積,還有就是今年夏天連續半個多月的陰雨天,“夏天是大姜生長的重要季節,那段時間陰雨導致很多姜直接爛在了地里。被雨水禍害的姜,平均減產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