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經過三天的仔細對比、篩選,今年剛畢業的23歲大學生李敏終于把自己考公務員的目標鎖定在聊城某縣國稅局的一個職位。“只要競爭小,哪怕去個偏僻的縣城”。這已經是辭掉工作專心應考的她今年參加的第4次大型考試了。目標只有一個:過五關斬六將,進入體制內。
一天過后,24日晚,2014年度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公務員招考網上報名結束。截至當天18時,共有140.4萬人通過資格審查,37個招錄崗位報名比例超過1000:1。
崗位很多,適合自己的不多
“這是個沒有武器和硝煙的戰場。”每次從報名開始,李敏就能感受到競爭的殘酷性,還不忘形象地比喻,“有點像大伙兒一窩蜂在搶飯吃”。
報考數字最能體現出激烈程度。系統顯示,她看到的多個崗位的填報者都在幾百人甚至上千人。李敏從之前的媒體報道中得知,最火的崗位要從七千個報名者中挑一人,這幾乎讓她失去報考的勇氣。
李敏的失望之處在于,崗位很多,但適合自己的不多。女生,今年6月畢業不能再算應屆畢業生,沒有基層工作經歷,大部分崗位都有專業限制,有的甚至還有戶籍限制……林林總總的崗位報名條件限制,都讓李敏的選擇范圍一縮再縮。
“為什么對專業限制那么死,難道一個主要整理資料的崗位,必須由管理學專業的人才能干?限制戶籍更難以理解,難道外地人去了就干不好?”李敏忍不住爆一下小脾氣。
牢騷發完,還是要服從現實。最終,家在臨沂的李敏選擇了聊城某縣國稅局的一個崗位,盡管她此前對這個縣的情況一無所知。
做這個選擇主要是因為這里位置偏僻,報考的人相對較少。即便如此,最終顯示,她將與其他幾十名報名者爭搶一個崗位。
沒想過性格是否適合當公務員
李敏的“考公”之路從今年年初開始,那時,她還沒有畢業。宿舍里和她一樣邊找工作邊“考公”的同學有三個。幾個人輾轉多地,終有一人如愿。
這個人不是李敏。畢業時,她背起行囊回到臨沂老家,找了一份臨時工作,暫時寬解對父母的愧疚,“畢業了應該自食其力,起碼不該再伸手問家里要錢。”但她考公務員和事業編的念頭一直沒變,白天上班,晚上復習。
李敏甚至沒有認真想過,性格是否適合公務員這個職業?她有著“90后”的大部分特質——個性、張揚、愛美、喜歡嘗試新鮮事物。但她又覺得這個職業可以帶給自己更多的東西:穩定的收入、健全的保障、足夠高的社會地位,甚至,還可能有一個條件不錯的男朋友。
李敏和同學很“不幸”,畢業時正巧碰上“最難就業季”,投出的許多簡歷石沉大海。也有些工作崗位主動上門,但她不甘心,讓她這個經濟系本科生去售樓,心理上接受不了。有的公司招人,她幾次應試,筆試、一輪面試后,都是在二輪面試時被刷下來,這讓她很受打擊,甚至懷疑是否公正。
種種經歷更強化了她參加公務員和事業編考試的決心,起碼考試過程相對嚴格、透明,與彈性選拔方式注重家庭出身、社會背景等因素不同。
這減輕了她和父母的焦慮感。
因父母要求“考公”,放棄音樂追求
堅持的不止李敏一個人。在濟南,許多和她同時畢業,甚至更早畢業的年輕人,放棄找工作,在學校周邊租房專心復習考試。
一個男生剛拒絕了一家公司,和幾個同學合租一間房,每天學習七八個小時,他一直認為,考上公務員就不用愁了,“回家也有面子”;另一個男生則因為父母的堅持走上“考公”路,同時放棄了對音樂的追求,但他不怪父母,他們也是為了讓他“吃好飯”。
當然,還有其他進入體制內的渠道,比如考大學生村官和選調生。這些年輕人中,不排除有一些人決心扎根農村,想在基層大干一番。但誰也不否認,許多人從一開始就把這當成進入公務員系統的跳板。
選調生作為黨政領導干部后備人選和縣級以上黨政機關高素質的工作人員人選,也備受大學生青睞。
今年起,我省選調生和大學生村官招考“并軌”,也就是說,按照選調生的標準條件和程序,選調優秀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在村服務滿2年后,經考核考察合格,方可錄用為選調生。
今年4月,多位參加面試的大學生現場與記者交流時表示,就是沖著“選調生”身份來的,只要能錄用為選調生,在村里服務2年,吃苦也不怕。一位湖南籍男生說,自己更熱愛學術,已經考取南方一所大學的研究生,但父親堅持讓他當公務員,只能硬著頭皮來報名。
為了專心備考,幾天前,李敏辭去了干了三個月的臨時工作,在那家公司,她是今年唯一的本科新員工。而現在,她在家專心備考,父母也提供了最大的支持:定點做飯,盡量不打攪。
“期待能有個好結果。”這是這個家庭眼下最大的事了。
(文中李敏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