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穆靜
截止到2012年底,濟南市全市的戶籍人口是606.6萬,登記在冊的外來人口(流動人口)是192萬。“濟漂”已經成為濟南城市生活中數量龐大、不容忽視的群體。
近日,本報通過齊魯晚報網、微博、論壇等渠道對“濟漂”一族展開調查。調查發現,濟漂族除了面臨經濟上的壓力,在歸屬感和被認同感上普遍偏低。不少濟漂族感慨,濟南很美麗,但生活壓力有些大。
工作近10年
還是“月光族”
37歲的孫先生老家在泰安東平縣,目前在濟南一家物業公司工作,來濟南8年多的他,月收入有2500元。目前孫先生與妻子住在單位提供的不到20平米的宿舍內。即便將兩個孩子放在了老家,生活壓力小些,但孫先生每月工資還是所剩無幾。孫先生告訴記者,他一個月工資有2500元錢,要拿出1000多元來吃飯和購買生活用品,給老家寄1000元錢,他與妻子日常開銷再花些錢,一個月的工資就剩不下多少錢。“想把孩子接過來讀書,但是費用太高了,真是承擔不起。”
本次針對濟漂族的網絡問卷調查,共收回42份有效問卷。問卷調查顯示,像孫先生一樣,濟漂幾年后,仍是月光族的還大有人在。
在42份問卷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有21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0%;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僅有5人,占調查總人數的12%。由于經濟收入低,再加上租房及還房貸的壓力,讓許多濟漂成為月光族。調查結果顯示,42人中,有21人為月光族,21人中有3人不僅月光還得靠家里補貼。
多數人最渴望
戶口和住房
“很美麗,但是壓力很大”、“想說愛你不容易”調查顯示,不少“濟漂”對濟南認可度較高,但現實的經濟壓力及無濟南戶口的壓力,又讓不少“濟漂”感覺與這座城市有些“格格不入”。調查顯示,近60%的“濟漂”每月主要支出用在了住房上,而租房住的占到70%以上,其余不到30%的“濟漂”則需要承擔還房貸的壓力。
“雖然每月的收入不少,但沒有濟南戶口,感覺像是‘異鄉人’。”彬彬在濟南一家私營企業工作,每月收入在6000多元,現在已是讓不少人羨慕的有房有車族。在濟南10多年的他,仍感到自己有些難以融入到這座城市。“現在還沒有戶口,總感覺與身邊的濟南人有些不一樣。”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數人目前最渴望住房和戶口。當被問及離開濟南的原因時,“沒有住房”和“沒有戶口”也成為選擇最多的兩項;因有“更好的發展機會”而離開濟南的,僅占調查人數的12%。
朋友少、娛樂少
普遍沒有歸屬感
“沒有歸宿感的日子實在是比較痛苦,心里對未來總有種不良的預期,沒有成就感,可以說是身心疲憊。”一位“濟漂”在網上的帖子,引來了不少人的跟貼贊同。據了解,相對于濟南本地居民來說,“濟漂”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總體更大,其業余生活方式也相對枯燥。
調查問卷顯示,42人中有22人空閑時間宅在家里上網或看書,僅有2人空閑時間會選擇進行短途旅行。不少人表示,由于經濟壓力和朋友少,他們多選擇宅在家里來打發空閑時間。“有空時宅在家里上上網或者看看書。”小王家在臨沂,來濟南1年的她還沒有多少朋友,周末多選擇宅在家里或購物。“濟南比我家鄉干凈漂亮,但有時候想起家鄉的家人和朋友,心里就酸酸的,就想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