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日,本報報道了省城2000多個居民小區,成立業委會的比例只有兩成。記者調查發現,省城現有的這些業委會有不少也因成立后無人指導,組織松散,全靠個人激情,缺乏長效的保障機制而“自生自滅”。業委會運作過程中,滋生的許多問題,也都逐漸暴露出來。
成立初籌備不足換屆時頻頻冷場
在調查過程中,記者發現很多新成立的小區業委會很少會考慮到換屆的問題,某小區的業委會成員坦言:“因為出現了問題,小區業主才會想到要成立業委會來維權,等問題解決了,很多業主也就失去了積極性,而且大家的精力有限,也不能全職于業委會的工作。其實我們對業委會能不能長期干下去也沒有太多信心,多是走一步看一步。”
濟南太平洋小區去年5月19日成立了業委會,備案時一共9個人,除了一名50多歲的大爺,多半是一些年輕人。業委會成立之后,小區發生了很多的變化。王主任說,業委會成立時,規定了換屆時限為5年,“我們才剛成立一年,離換屆還遠呢,還沒有想的很具體”。記者了解到,當初備案的9名成員,現在還有7個人能比較頻繁的參與業委會工作。
山大路街道辦事處城管科的吳科長介紹,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接到一份換屆的申請,“業委會的換屆估計會比成立還要困難,業委會工作很難得到所有人的認可,業主的不滿在所難免。因為是民間組織,沒有任何報酬,找出能全心奉獻的人也很難。我們曾組織匯科旺園的換屆,業主不相信前業委會,辦事處介入,但業主的積極性并不高”。
因維權而生運行中全憑“自治”
很多小區的業委會因維權而生,其中不少業委會也因維權而散。省城某小區的業主坦言,業委會已經成立多年,但是似乎感覺不到業委會的存在,也不知道業委會是否還“健在”。記者了解到,許多小區的業委會成員以中老年人為主,很少有年輕人參與其中。一方面,由于業委會成員必須是業主的條件限制,另一方面,年輕人也很少有興趣參與其中。“我是把不疼的手,硬往磨盤里塞。”一位業委會成員感慨。
有人告訴記者,不少小區的業委會成立之后便處于完全“自治”狀態,由業委會主任為主導的業委會,作為業主大會的執行機構,往往處于松散的管理狀態。許多業委會看似“無疾而終”,但是這種松散的組織機構仍有不可忽視的弊端。“除了退休在家的老人,其他成員不僅要工作,還要拿出大把的時間從事業委會的工作,我們全憑著自己的熱心和為大家服務的態度工作。”華黎花園一位業委會成員說。
可否有第三方介入當“和事佬”
目前由于各方利益牽制,業委會和物業之間極易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不少人提出是否可以在業委會和物業之間介入“第三方”,由第三方來扮演潤滑、調和、仲裁的角色。
如溫州的蔣成富2010年曾成立了一個學術性研究會——溫州市業主和諧生活研究會,掛靠在溫州市社科聯下,這是全國第一家專門研究業委會生態的民間組織。至今,蔣成富帶領的協會開始介入調解業主、物業、開發商三方的糾紛,協會第三方的角色漸漸得到認可。本報記者在發表對其的報道后,省城有人專門給記者打來電話,“我也希望濟南成立類似的機構,幫忙協調業委會和物業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