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今日報道》報道,農村土地確權有三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集體土地使用證和房屋所有權證,而最難辦的就數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在山東省,這項"土地確權"工作正在從小范圍試點轉向大范圍推進。然而在工作推進中,像產權不清晰、土地測量失準等現實矛盾和長期遺留問題逐漸浮出水面。近日,記者前往臨沂市平邑縣展開調查,看看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如何確定的。
12月13日,冬日的陽光有些刺眼,當記者來到平邑縣鳳陽鎮樓山溝村的村委大院時,正趕上村民在衛星魚鱗圖上確認自己的地塊,這讓冬日寂靜的小山村頓時熱鬧起來。
魚鱗圖上地塊確認無誤后就靜候發證,這讓黃友朋心里有了底,而他與同村表親因為承包地結下的疙瘩也被解開。這幾年,老黃因為身體原因,自己家的五畝地一直被拋荒,而同村表親吳開財是村里的種煙大戶,急于想擴大種植面積的他想找老黃幫幫忙,誰知談到承包年限的時候,關系不錯的老哥倆竟鬧紅了臉。
如今,看著將要確權的土地,黃友朋主動找上門,爽快的答應了老伙計的承包要求。
“有了證之后,流轉給誰我也放心,三年五年以后我要是再想種,還是我的地。”黃友朋說。
目前,臨沂市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正在由試點向全市范圍內推進。像樓山溝村這樣只有近百戶人家的小村莊由于地少人稀,確權登記工作進展相對順利。而相距不遠的含浦村卻沒有那么順當。
“我們這個村是接近一千戶人,一戶最多的有達到14份的,就算平均10份的話,整個村得一萬多份,這一萬多份有的小的有一厘二厘的,有一畝二畝的,大小不均勻,這個困難度是非常大的。”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為了加快進度,含浦村把村內了解情況的20多位老人們發動起來,進行前期的登記摸底。然而由于地塊太多,想每一塊土地都進行實地測量并不現實,村里商量決定按照土地二次延保時候的數據,把地塊的四至、面積和權屬給登記下來,而村民自己開墾的荒地可以繼續耕種,不進入確權范圍。
村里摸底登記、村民相互監督,讓大家伙放心不少,不過村民仍有顧慮。按照含浦村集體的規定,村里每人有一畝人口地,而分地時卻是根據地級的優劣,按照"好地少分,貧地多分"的原則進行分配。如今農村土地確權按照地塊的實際面積進行登記,一旦出現征地,實際耕種面積小的村民不免覺得有些吃虧。
“確權是按土地實際面積,你是八分就是八分,你是一畝就確定一畝,到了以后國家征地的話,可能補償就要按級數給你補償,比如說一級地補償的是一萬的話,到了差點的就可能是8000。”平邑縣平邑鎮含浦村村支書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隨著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的開展,農村土地中存在的隱形矛盾也逐漸浮現,專家表示,解決矛盾要按照"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穩步推進"的原則穩妥推進,不過更關鍵的還是群眾的全程參與,只有經自己的手,確自家的權,才最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