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6億政策補貼“解渴”通航企業 多數企業仍在“燒錢”
日前,民航局對79家通用航空企業補貼2.1億元,這是政策年內第二次對通航企業進行補貼。加上5月的3.9億元,民航局對通航企業累計補貼金額已達到6億元,山東四家通航企業也將獲益近兩千萬。盡管補貼額度巨大,但專家稱,多數通航企業目前仍未能實現盈利,生存還主要依賴補貼,整個行業尚未形成明晰、穩定的盈利模式。
通航企業一年獲兩次補貼
日前,民航局公布了一份2014年通用航空專項資金使用方案的公示,79家通用航空企業可獲得政策補貼2.1億元。山東有四家企業獲得補貼,總額接近兩千萬元,分別是山東通用航空服務有限公司、山東齊翔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山東高翔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青島直升機航空有限公司,其中青島直升機航空有限公司占據多半,補貼金額為1151萬元。
距離上一次補貼剛過去半年。今年5月,民航局首次對通航企業進行補貼,65家企業獲得了總額為3.9億元的補貼。加上首批補貼,年內通用航空共獲得了6億元的補貼。
根據2012年底民航局會同財政部共同制定的《通用航空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今后每年國家都將從民航發展基金中安排資金,專項用于支持通航企業開展通航作業、飛行員培訓以及完善通航設施設備等。企業每年可申報一次,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如作業合同、飛行員培訓合同等,由民航局審核后,依據通航企業相關生產統計數據及飛行員執照培訓情況,分別給予作業補貼和執照補貼。
“一年補貼兩次,總額6億,這對于整個通航行業起到很大的鼓勵和扶持作用,我們已經期待很久了。”山東齊翔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負責人孟曉東認為,兩次補貼意味著國家對于通航的扶持政策已經落向實處,并將持續發力,這一點讓通航企業很振奮。對于一些資金緊張的通航企業來說,補貼也能一定程度上“解渴”。孟曉東還提到,從飛行補貼內容上也能看出國家扶持通航企業的方向。搶險救災、農林作業的補貼力度最大。以獲補貼最多的北大荒通用航空公司為例,第一次獲補貼4928萬元,第二次獲2777萬元。
多數通航企業還在“燒錢”
“三十年前,誰能想到家家開小汽車?時代變了,經濟水平發展上去了,如今大批不差錢的人想開私人飛機,企業家想坐公務機‘打飛的’,國家需要現代化的農林飛機和搶險救災飛機。”孟曉東說。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通用航空有著巨大的需求,公務航空、私人航空、緊急救援、工業航空和農林航空都存在巨大增長潛力。然而,過去由于低空空域軍方管制,飛行管理體系嚴格,加上通用航空器制造和機場建設落后,飛行員短缺,運營配套服務落后,我國通用航空行業一直裹足不前。直到2010年國家試點低空空域改革,并將“通用航空規模快速擴大”列入民航“十二五”發展重要目標,作為經濟結構調整中的新興增長點,通用航空才在最近兩三年取得了井噴式的發展,預計未來十年將迎來高速發展期,撬動上下游產業千億聚寶盆。
雖然行業潛力巨大,通航企業盈利形勢目前卻并不明朗,前期發展遇到不少波折,更讓通航企業難以輕松起飛。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大部分通航企業至今還沒有真正開始盈利,預測至少還需要幾年的培養期,故企業對于國家出臺專項扶植基金的呼聲也不斷升高。
“一開始都沒盈利,就是燒錢,等著挺過去。”孟曉東說,資金是最大的問題。公司前期注冊資金2000萬,買飛機、培訓駕駛員各項費用加起來,這兩年又投入了兩三千萬。孟曉東坦言,公司成立三年多了,一直在投入,還沒有見收益。他們的情況并非特例,一家航空公司的運轉,動輒就要上百萬、上千萬的投資,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短期內難以盈利。現階段如果國家不補貼的話,大量通航企業將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目前根據機型大小,補貼不等,載重2噸以下的小飛機一般每小時可獲補貼1500元,大飛機則能翻一番。國家補貼一部分,企業再通過客戶收費一部分,通過這樣的方式收回成本,讓通航企業度過最初投入期。
行業發展還需統一規范
一位業內專家指出,盡管市場前景廣闊,目前通航發展存在結構性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區域發展不均衡、企業實力不均衡、空域開放不足,另外還有基礎設施落后和專業人員短缺的問題。“雖然都在說低空是有待開墾的沃土,說通航是‘帶跑道的房地產’,許多地方和個人都在投資上項目,但不少進入者都是抱著試水和搶占地盤的心態,行業缺乏規范。”這位業內人士指出。
中國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曹允春表示,全國各地爭建“航空城”,體現了各地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但如果任由各地發展航空產業,國家不去協調統籌,很難說今后航空產業尤其是各地新的產業園不會出現重復建設。民航專家綦琦分析稱,整個行業未形成明晰、穩定的盈利模式,所以盡管利好政策不斷、各路資本紛紛涌入,仍舊不能說中國的通航已順利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