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淪陷”頻頻上演,除了休假制度的不完善和旅游供需之間的巨大缺口,也包括公眾對景區最大承載量等概念存在理解誤區。
◆景區門票分銷平臺系統為流量控制方案預留反應空間,也為景區、游客和管理者三方合力破解景區“淪陷”之困提供了可能。
◆分銷平臺體現了門票預約的核心思想,但也需要游客熟悉這一制度,并培養預約習慣、嚴格執行預約制度以及大范圍的信息擴散機制。
在網絡上搜索景區門票,除了各景區的官方網站,還有同程、攜程、途牛、欣欣等多家在線旅游商提供預訂服務。在景區門票銷售渠道分散化的今天,一次次點擊產生的數據能否轉化為優化游客體驗的有效信息?記者日前從山東省旅游局信息中心獲知,我省景區門票分銷平臺系統(下簡稱“分銷平臺”)開發已經完成,目前正在我省一些5A級景區試驗,年底之前將推廣至全省重點景區。這一對接各類門票網絡銷售渠道的統一平臺,能夠在不改變原有預訂流程的前提下,為提前估算景區客流創造條件,為景區和管理部門采取措施爭取時間,景區“淪陷”之苦有了破解的可能。
景區“淪陷”頻頻上演,背后有休假制度的不完善,有旅游供需之間的巨大缺口,也有因理解偏差導致的執行失效與對象錯位。據了解,《旅游法》實施后的首個黃金周,圍繞第四十五條規定,不少公眾第一次知道景區應當公布主管部門核定的最大承載量并制定和實施流量控制方案,媒體也將鏡頭對準了最有可能出現擁堵狀況的幾大知名景區。
這樣的背景下,10月2日就發生了游客滯留事件的九寨溝不幸成為中招最深的一個。景區被指管理不當,而在官方致歉書里,非高峰時段一些游客不聽指揮所導致的客運系統癱瘓開始讓一部分人意識到,承載量對流量調控產生實際的指導意義并非易事。
“首先在什么是最大承載量這個問題上,就存在不少誤區。”據省旅游局信息中心主任閆向軍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解讀》將景區最大承載量定義為景區最多能夠容納旅游者的數量,很多人容易將它理解成景區一天所能容納的數量。實際上,評價景區最大承載量的核心指標在于景區游客的即時數量,也就是說,當時景區能承載的最大數量。
另一個誤區是忽略了承載量在時間、空間上的分布差異。不同景區一天中客流最集中的時段可能是不同的,而且游客也不可能在一定空間內均勻流動;另外,入口、標志景點、區內交通轉運點、通行狹窄處等,又往往存在游客“扎堆”現象。“如能加強這些關鍵節點的通達性,緩解景區擁堵就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閆向軍舉例說,今年泰山加修了幾條疏散和下山的道路,黃金周期間游客秩序大為好轉。
另據了解,由于國家旅游局尚未公布測算方法和標準,在正確理解最大承載量內涵的基礎上,由景區根據游覽面積和歷史數值給出相應數值是比較合適的,這也是目前我省一些景區正在采取的方法。今年“十一”黃金周,同中國移動合作,山東在全省40個重點景區試驗測算景區即時人數的監測系統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此外,這個黃金周旅游市場表現出的一些新動向,也為景區治堵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散客比例大幅上升,并且這種趨勢似乎難以逆轉。”在閆向軍看來,傳統的景區接待模式中,團隊預約、導游協調為客流疏導上了雙保險(放心保)。即便真的遇上突發事件,景區所面臨的壓力也會小很多。這使得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家忽略了信息不對稱在景區擁堵中所起到的“幫兇”作用。九寨溝事件則從另一個側面證明,數量差別不大的情況下,散客擁堵概率遠超團客。閆向軍指出,一方面,景區要在導向路牌、提示性標語等方面下大工夫,另一方面,從長遠來看,事先預知客流數據變得越來越重要。
景區門票分銷平臺系統正是我省在這方面所作的一個重大嘗試。它著眼于估算客流,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提前量”,為流量控制方案預留反應空間,也為景區、游客和管理者三方合力破解景區“淪陷”之困提供了可能。可以說,分銷平臺體現了門票預約的核心思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后者現階段在中國“水土不服”的癥狀。閆向軍分析,門票預約遭遇推行困難,與國人交易習慣和出游計劃性差相關,但更根本的原因在于旅游產品的不可替代性。“既難以在周邊找到類似旅游產品先行分流,也很難真的將這些慕名而來的游客拒之門外。”
“門票預約發揮作用,至少得保證80%-90%的游客熟悉這一制度并確實提前做出了安排。而這需要培養預約習慣、嚴格執行預約制度以及大范圍的信息擴散機制。”閆向軍進一步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