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從不乏令人稱奇的數字:116.1億元,是科技引領的結果,意味著開發區87家高新技術企業創造了全區52%的銷售收入;890億元,是開發區246家規模以上企業去年一年的銷售收入;20年,是開發區思想解放、科學發展和改革創新的過程,意味著昔日荒坡今朝黃金地,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分別占到章丘市的70%以上……有人說,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蝶變,如同一棵欲高參天的大樹,寸寸生長、葉葉繁茂,正引鳳來棲無數。2013年一季度,“國字號”開發區再次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278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23.3億元,同比增長34.9%;實現利稅16.9億元,同比增長45.2%。
前世今生
高起點定位,昔日荒坡今朝黃金地
時光回溯到1992年12月12日。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前身——— 明水經濟開發區正式掛牌,章丘人埋藏多年的工業夢想終于有了放飛的舞臺。斥資請專家編制包括總規和詳規在內的土地利用規劃,在全省率先進行產業規劃,編制園區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以城市新區標準打造道路、綠化……對當年闊斧改革、大膽嘗試的決斷,開發區的開拓者們至今仍津津樂道。
2012年10月13日,經國務院批準,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經過20年的建設發展,昔日寂靜的荒坡地,如今成為各地客商爭相搶灘的“黃金地”、產業發展的“集聚地”和高素質人才的“匯集地”,更成為章丘經濟的動力源、全市經濟的重要增長極。開發區現已形成交通裝備、機械制造、精細化工、食品飲料四大主導產業。今年一季度,四大主導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90.5億元,占全區的85.3%;實現利稅14億元,占全區的82.9%。
“開發區是一個地區經濟國際化的重要載體,也是體現一個地區對外開放程度的最大亮點。”章丘市委書記江林表示,章丘將舉全市之力,促進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向以產業為主導的多功能綜合性區域轉變,以帶動章丘實體經濟跨越發展。
筑巢引鳳
拼環境服務,擦亮園區金字招牌
經濟要發展,環境是關鍵。隨著開發區之間“同質化”競爭的日益加劇,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認識到,如果說之前比的是政策和配套,那么現在拼的則是環境和服務。
“對接濟南市區,占據區位交通優勢,開發區主動作為將更有發展潛力。”開發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提升園區承載能力、推進進駐企業早日投產見效,開發區著力加快投融資平臺建設、創新項目推進機制,進一步創新地面附屬物清償、土地補償和辦理土地、房產等相關手續的措施。同時,充分發揮章丘市政府的服務功能,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全程代理服務。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目前投資9000多萬元重點實施了空港產業園一、二、三號路工程和輕卡北路、東路、西路工程,重汽三期排水工程以及傳媒學院大學園區片區至工業四路排水等工程,以上工程均已開工建設,今年6月底前將全面竣工。
針對承接占地面積少、科技含量高的小微企業落地發展,開發區還專門建設占地140畝的小微企業科技創新園,規劃設計工作已經完成,近期將開工建設;為承接軟件產業的落戶發展,開發區正在規劃建設占地600畝的軟件園。
園區發展環境日益優化,園區企業也不斷做大做強。截至目前,開發區現有規模以上企業278家,160家企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45家企業納稅過千萬元;全區生產各類工業產品 400多種,有海爾電機、重汽載重車等5件中國名牌產品,濟南圣泉集團、華凌電纜有限公司擁有中國馳名商標,擁有省著名商標11個,省名牌產品15個。
項目建設
抓住“牛鼻子”,推動經濟發展
項目建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牛鼻子”。一直以來,開發區都對項目“高看一眼”,千方百計抓好大項目、好項目,一批批優質項目在明水經濟開發區蓄勢崛起。
如今,開發區畝均稅收貢獻達到31萬元。濟南一機床中高檔生產基地、柳工機械、太原重工榆次高精密液壓件等43個過億元的高質量項目相繼簽約落戶,投資12億元的濟南一機床中高檔數控機床等5個新簽約項目集中開工。
一直以“工業強市”為己任的明水開發區把2013年作為“工業項目突破年”,計劃將突破央企招商作為重點工作。“力爭全年園區工業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大關,實現‘一年開好局、三年大發展、五年新跨越’。”章丘市長劉天東表示,章丘市將組織開展更廣泛、更高效的招商選資工作,重點引進一批產業關聯、高新技術項目。
開發區常務副主任時懷江介紹,2013年開發區76個項目建設總投資291億元,計劃完成投資117億元,全部達產后預計實現銷售收入410億元、稅收11億元。
招商引資
以質量為“秤”,提高準入門檻
開發區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全區工作的總抓手和園區發展的生命線。在符合全市產業規劃和環保要求的前提下,開發區堅持按照“投資有強度(畝均固定資產投資不低于260萬元)、稅收有貢獻(畝均稅收不低于25萬元)、建設有周期(建設周期原則為18個月,大項目不超過24個月)、違約有責任(將項目建設情況與享受的政策掛鉤)”的標準選擇項目,保證了項目質量。
與此同時,中國重汽、濟南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圣泉集團等開發區原有的龍頭企業也在不斷開辟新項目,通過增資擴產使現有大項目“滾雪球”式發展。這些不斷壯大的龍頭企業群,迅速拉起整個產業鏈條的膨脹延長,帶動了韓國KPF項目、載信物流、臺灣大華金屬、大華聯合制罐等相關企業迅速發展,開發區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根據2013年規劃,開發區年內還將計劃啟動濟南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建設,承接高端項目,搭建科技創新平臺,著手對接中國通用技術集團、中國機械進出口集團等大型實力央企,通過加強與專業高層的深化合作,擴大高端項目的引進推廣。根據目前初步預計,項目投產達效后,可實現總銷售收入300億元,利稅總額將達45億元。
科技創新機制、特色產業集群、項目招商成果、環境服務優化……一個個深烙明水開發區印記的事實足以證明:“國字號”開發區的蝶變,絕不是憑運氣,而是靠點滴積攢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