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莫言牌”高密:來高密玩的 多是沖著莫言來的
2012年10月11日,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無論承認與否,一個新“莫言”就此誕生。
一晃,兩年過去,“莫言”兩歲。
如今,高密市距離莫言舊居1.5公里的紅高粱影視基地里,大片大片的高粱在土地上生長。10月初的高密,秋高氣爽,天氣還沒有完全涼下來,海一樣的高粱隨著秋風波浪一樣的搖動。
而從高密城區通往莫言老家平安莊的19公里的路上,原來的兩車道早已變為四車道,路邊掛著“中國高密,大禹封國、三賢故里、莫言舊居”的宣傳牌。當地的出租車,每天都載著陌生的外地客,去找尋莫言的故事。
國慶黃金周已經過去,莫言舊居仍有不少游客造訪。莫言二哥管謨欣說,國慶期間,每天游客有上萬人。當然,家里人再也不敢種蘿卜了,“怕再被拔光了”。
出租車司機張紅說,“以前哪有來高密旅游的,高密也沒什么好看的。現在來高密玩的,都是沖著莫言來的。沾了莫言的光,路也修了,來高密做生意的人也多了。
張紅沒讀過莫言的書,但是“莫言效應”她卻看在眼里。
10月9日,國慶長假已過,高密平安莊的莫言舊居前仍有不少游客慕名而來。
高密火車站出站口外圍著不少人,看到外地模樣的人就上前問:“來玩的?去莫言舊居?我開車帶你去,去完舊居去影視城,價錢好商量。”
在高密這個有90萬人口的縣級市,“莫言”隨處可見。賣高密特產的小賣部廣告牌上,也不忘冠以“莫言家鄉”的字眼。
2012年10月11日,諾貝爾文學獎宣布的那天,莫言正在高密老家。當晚19點,莫言獲獎的消息傳開了。21點,在高密最高檔的酒店,召開了新聞發布會。23點,高密上空燃放起了煙花,整個城市都沉浸在了莫言獲獎的喜悅中。莫言成了高密的標簽。
隨處可見“莫言”
從高密城區通往平安莊的19公里的路上,一路都有標有莫言舊居和東北鄉文化旅游區的棕色指示牌。
從夷安大道上標注的15公里指示牌起,直到平安莊橋邊向南100米的指示牌。外地游客駕車至此,不用導航就能找到高密少有的幾個旅游景點之一的莫言舊居。
路邊的廣告牌上,寫著“中國高密,大禹封國、三賢故里、莫言舊居”的宣傳語。高密的“三圣”指的是清朝的劉墉,東漢的經學家鄭玄,以及春秋的政治家晏嬰。
兩年的時間,這個走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縣級市,改變了許多。“這些牌子都是莫言獲獎以后現裝的,原來都沒聽說過有這個村,來了得現打聽。現在很多外地人過來參觀莫言舊居,我們跑車都跑得輕車熟路了。”出租車司機張紅估摸了從火車站到平安莊的時間,“也就二十多分鐘吧,超不過半個小時。國慶節那幾天,我天天往那跑,送游客。”“這條路就是去年重新修過的,原來可沒有這么寬。”張紅說的是通往平安莊的新東路,“原來只有兩個車道,現在有四個車道。”
過了寫有“大欄鄉”指示牌的道路,就快到平安莊了。平安莊在膠河對岸,河上有一座石橋,粉刷一新的橋兩側有宮燈造型的路燈,“這個橋也是剛修建的,原來是個很老的石橋。”張紅接著說,“原來這里都是土路,現在路也硬化了,村里也收拾的干凈多了。”
這些變化都發生在2012年10月11日之后,這都要歸功于得了諾獎的莫言。
家里的產業鏈
膠河的水量已經不如莫言描述過的大了,重新修繕過的河堤夾在莫言舊居和膠河之間,“趴在窗戶上就可以看到膠河的水在眼前流淌。”已經是過去的事了。
莫言舊居前有個賣莫言寫的書和旅游紀念品的小攤,攤主正是莫言的二哥管謨欣夫婦。書攤上擺著莫言的小說,散文集,還有其他與莫言相關的書籍,還有一些濰坊特色的旅游紀念品,木制的糕點模子上刻著“莫言舊居留念”的字樣。管謨欣的妻子不善言辭,說叫我二嫂就行,臉上總是掛著笑,“書按原價賣,有時候也便宜點,有時候送東西。”
書攤旁擺了一張木制書桌,是管謨欣的“專座”,管謨欣在此為游客購買的書扉頁上簽字。管謨欣戴上眼鏡,拆下新書外的塑封包裝,在扉頁上寫兩句話,有的寫“莫言文源地,多彩東北鄉”,有的寫“父母生我身,終身難報恩”,還有的寫“諾獎才起步,再攀新高峰”,落款是“管謨欣于舊居”。
簽完字后,管謨欣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小布袋,布袋里裝著兩枚印章,印在簽字的扉頁上,一個橢圓形、一個正方形,印章上都是篆體的“莫言舊居”字樣。抽屜里還有一個長方形的印章,印章上有莫言的頭像,有莫言舊居的剪紙畫,還有“莫言舊居留念”的字樣。除此之外,還有一枚圓形的印章,仿宋體的字樣,寫著“莫言舊居留念”,印章中間是莫言的頭像。這幾個印章,管謨欣都一一仔細地印在書本的扉頁上。
裝書的袋子也是特制的,印有“莫言舊居”的字樣和圖案。
書攤上還擺著一本《大哥說莫言》,是莫言的大哥管謨賢所著,2013年1月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書攤后的小樹林里停著一輛電動三輪車,車上放著幾包還未拆分的書。二嫂說,國慶長假期間,書賣的不錯。
不敢再種蘿卜了
莫言獲獎后,大量的游客涌到莫言舊居。為了沾一沾莫言家的“文氣”,莫言舊居土墻上的泥坯遭了不少殃,院里的蘿卜也被游客拔去。
現在,舊居墻上被挖出的坑已經被修復,但是也難掩斑駁的景象。
國慶黃金周已經過去,莫言舊居仍有不少游客造訪。管謨欣說,國慶期間,每天游客有上萬人。
管謨欣除了在書上簽字以外,還在舊居里擔任講解,給游客們講莫言的事。站在舊居中間的堂屋內,管謨欣背著雙手,說莫言刻苦讀書的事,說莫言勤于筆耕的事。語速很快,話語間幾乎聽不出停頓。
舊居的墻上掛著莫言和張藝謀、姜文、鞏俐的合影,還有和大江健三郎的合影。“現在不敢種蘿卜了,怕再被拔光了。”二嫂笑著說。
二嫂說,獲得諾貝爾獎后,莫言也經常回來,“一年回來三四趟,看看老父親。”
莫言舊居旁邊的一處民房,一個月前被一家旅游公司租了下來,賣各種旅游紀念品,門口掛著紅旗,擺著音箱,音箱里傳出的音樂飄到平安莊上空,飄過膠河,向更遠的地方飄去。
紅高粱又回來了
莫言舊居再往東走,是紅高粱影視基地,是電影《紅高粱》的拍攝地。有一座城門樓子,掛著“青殺口”的牌匾。
穿過城門樓子,是成片看不到頭的高粱地,一人多高的高粱,簇擁著幾座剛建好的炮樓和廢墟,一條土路向高粱地深處蜿蜒而去。
曾有傳言說當地政府要投資6.7億種植萬畝高粱地,以開發高密的旅游業,隨后政府予以否認。影視城里這片高粱地,顯然沒有萬畝,但是也蔚為壯觀了,“這些都是去年才種的,原來來的時候都沒有。”出租車司機張紅曾帶著兒子來影視城看過來此拍電視劇的場景,電視劇的名字張紅想不起來了,但是眼前這片隨著秋風微微垂頭的高粱著實讓她印象深刻。
高粱地深處有成排的老房子,是之前修建的。還有幾排是正在修建的。房前的路面上剛剛鋪上路基,大貨車拉著一車一車的土朝著影視基地駛來。
基地里有一個“劉鐵飛美術館”,美術館正中央展出一幅《紅高粱》油畫,一襲紅衣的“我奶奶”站在紅彤彤的高粱地里。墻上掛著莫言的題字,館里展出的畫作,大都與高粱相關。
“以前哪有來高密旅游的,高密也沒什么好看的。現在來高密玩的,都是沖著莫言來的。沾了莫言的光,路也修了,來高密做生意的人也多了。”張紅沒讀過莫言的書,但是“莫言效應”她看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