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以園養院”:從老人中來到社會中去
走進泊頭鎮養老院,一直向里走就能看到一條休閑長廊,兩邊種滿了蔬菜和果樹。在這片占地22畝的園地中,建有1個養殖場、4個蔬菜大棚、1個百果園,它們是劉梅生申請,由縣民政局和泊頭鎮投入資金170萬多元建立。這些設施,一方面為可以從事簡單生產勞動的老人們帶來了活動場所,另一方面還將產生經濟效益,產生自己回饋敬老院和老人們。“這個點子最開始實際是老人家屬想起的,他們建議我們在敬老院的大片空地上種地,給很多無事可做、身體尚可的老人日供一些娛樂。”劉梅生介紹,“我聽了深受啟發,仔細考慮了這個模式的利弊之后,我馬上就決定籌備!
如今,大棚里種植了油菜、白菜、茄子和西瓜等蔬菜水果,而在養殖園里則養山羊、雞和豬等動物。出產的農作物和動物肉首選要給老人們豐富日常飲食,余下的就要拿出去賣掉。劉梅生設想,這些收入的錢一部分要留給院里的老人,一部分重新投入引進硬件設施和技術擴大生產,最后一部分要送給社會上需要幫助的眾多老人和失學兒童。“這是一種良性循環,我們生產中給老人提供了可以勞動的營生,另一方面還能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身體健康的老人常常三兩成群去趕羊、給院子里的韭菜園和白菜園拔雜草,有的老人清早起來趕著羊喂羊去。他們享受著如同在自己家時勞作的快樂,在園中勞作漸漸成為老人們生活的精神寄托和樂趣所在。作為院長,劉梅生時常被老人的一舉一動所感動,老人們正像愛護自己的家一樣愛護敬老院和他們的菜園:“每到下午,老人們都會把羊放出籠放風,一路都會灑下羊糞無人清理,很多老人都會自發拿起大掃帚清掃,從長廊的一頭到整個院子,不辭辛苦。”劉梅生動情地說。他看到老人能夠自得其樂,心中倍感欣慰。
劉梅生的腳步并未停止,未來他還有更為高遠的目標。“以前的這個園子,政府投資金額不到位的時候,我自己投了70萬來率先建設,”劉梅生自信地說,“今后我還會建設生態園二期工程,秋后民政部門批下20畝土地,我要在這里興建農舍,引進黑驢和黃牛等更多動物,將這里打造成無公害生態產業園,創造出更多收益。這會給老人帶來源源不斷的福利!
說到什么是孝道,劉梅生笑了。他說:“我看孝道,就是我是一個敬老院的院長,如何讓老人有衣穿、有飯吃,保證老人正常健康生活的基礎上,老有所樂、老有所養。我打心底里愿意老人把這里當做一個家,我愿意和他們一起變老,向他們的兒子一樣,陪他們享受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