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市印發實施《濟南市關于推進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根據《實施意見》的目標,到2025年底前,省會城市首位度大幅提升,經濟集聚、創新創造、人文凝聚、開放交流、綜合服務功能全面釋放,“科創濟南”“智造濟南”“文化濟南”“生態濟南”“康養濟南”的城市品牌全面塑成,“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基本建成,引領省會經濟圈實現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

濟南將建立省會經濟圈政務數據共享開放工作機制
為更好地發揮濟南核心帶動作用,引領省會經濟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濟南市推進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研究制定了《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明確了濟南市在省會經濟圈中的任務目標和發展定位,提出完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建設產業集聚引領高地、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打造文明交流互鑒窗口、提高區域公共服務水平、擴大對內對外雙向開放和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機制7大重點任務。
根據工作目標,到2022年底前,省會城市首位度明顯提高,經濟競爭力、創新驅動力、文化引領力、城市吸引力、示范帶動力顯著增強,基本建成綜合實力強大、帶動作用突出的區域經濟發展高地,加快打造省會經濟圈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引領省會經濟圈一體化取得重大進展。
到2025年底前,省會城市首位度大幅提升,經濟集聚、創新創造、人文凝聚、開放交流、綜合服務功能全面釋放,“科創濟南”“智造濟南”“文化濟南”“生態濟南”“康養濟南”的城市品牌全面塑成,“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基本建成,引領省會經濟圈實現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
完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建設“四網融合”的一體化軌道交通體系,構建以濟南為中心的“米”字形高鐵網絡;構建高效便捷公路網絡,加強跨市域道路銜接,提升連接通道建設標準;完善港航綜合服務功能,積極爭創國家物流樞紐,加快建設國際內陸港;建設現代數字城市,建立省會經濟圈政務數據共享開放工作機制,加快便民利民大數據應用場景建設,提升區域一體化大數據創新應用水平。

濟南將加大省會經濟圈內產業鏈垂直整合力度
建設產業集聚引領高地。實施“工業強市”重大戰略,高標準高水平編制“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實施戰略規劃引領行動;圍繞37個產業鏈條和40個產業集群,加大省會經濟圈內產業鏈垂直整合力度,推動產業鏈式集群規?;l展;集中攻堅數字產業、氫能源產業、精品鋼與先進材料、醫療健康與生物醫藥產業等重點項目,實施產業轉型升級行動;推廣現代農業建設,舉辦省會經濟圈品牌農產品聯合展示交易會;強化省會經濟圈內企業家隊伍建設,探索雙向飛地、異地孵化、共建共管等跨區域產業合作新模式,建省會經濟圈工業大數據平臺;深入推動重點領域企業和金融合作,拓展金融服務范圍和能力,探索對省會經濟圈內重點領域建立企業“白名單”制度、在省會經濟圈內加大貸款風險補償融資服務力度。
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協同推進環境治理,聯合省會經濟圈各市開展生態環境污染綜合防治,合作構建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協同應對跨區域重污染天氣和突發環境事件;統籌推進生態修復,完善生態空間的管控體系,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積極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立體生態環境監測監控體系,開展黃河流域河湖治理工程,打造黃河生態保護帶。
打造文明交流互鑒窗口。聯合泰安、濟寧等城市,共建“山水圣人”文化樞軸,建立完善“山水圣人”中華文化樞軸文旅合作機制;實施“文化+”“旅游+”戰略,加快濟南國際文旅城、明水古城等項目建設,推動康養旅游、工業旅游等快速發展;發揮濟南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優勢,加快培育文化消費新業態。
提高區域公共服務水平。發揮濟南公共衛生資源優勢和信息技術優勢,完善公共衛生現代化信息系統,統籌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建立省會經濟圈教育聯盟,推動省會經濟圈各市在學生實踐、技能大賽等方面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擴大科教資源高效供給;打造省會經濟圈醫聯體和??坡撁?,加快建立圈內快速轉診、遠程醫療等合作機制,整合優化區域醫療資源;聯合省會經濟圈各市推行社?!耙豢ㄍā保七M電子社??☉茫訌娚鐣U象w系建設。

打破行政壁壘探索建立一體化發展新機制
擴大對內對外雙向開放。放大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片區溢出效應,發揮綜合保稅區對外貿經濟的帶動作用,建設高水平開放載體;鼓勵企業組建“走出去”產業聯盟,深入拓展歐亞班列線路,拓寬對外開放渠道;積極探索黃河流域合作新機制,加強黃河流域深層次合作;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加強黃河流域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交流互動,加強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與雄安新區協同發展,建立國家重大戰略互動機制;支持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淄博周村區、齊河縣、鄒平市四地,打破行政壁壘,探索建立統一高效協調的一體化發展新機制;優化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完善信用監管等新型監管措施,高效配置要素資源。
同時,《實施意見》還對各領域重點工作進行了細化分工,梳理了109項重點工作,逐項明確時間節點及責任單位,并根據工作推進實際情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適時調整重點任務清單內容和目標要求;建立完善常態化督促檢查機制,對推進工作落實情況開展專項督導,實行臺賬式管理,及時總結評估,補足薄弱環節,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加大宣傳力度,引導群眾建言獻策,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強大合力。
?。蠒r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