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洞內還陳列著當年使用的機床。

如今,“9363廠”成了主題教育基地。

在軍工紀念館仿真工人模擬當年加工零件的場景。

軍工紀念館陳列的軍工樣品。

山洞洞口

廠部辦公樓
在濟南市鋼城區的南部山區,一處叫“9363軍工遺址公園”的地方,近來十分引人關注。這里就是始建于1966年的國營9363廠舊址,也叫國營山東新華翻砂廠。它曾是山東省重要的小三線軍工企業,1997年11月遷往泰安。遺留的廠址分布在不同山峪中,總占地面積約1900畝。無論占地還是現存建筑物,應該是濟南面積最大的一處工業遺產。現在的軍工遺址公園,只是山東新華翻砂廠的一個機加工車間,更多的車間廠房等都廢棄閑置,等待整體開發利用。
53年前山東新華翻砂廠在山溝開建
“三線”建設,源于當年中國同時面對兩個超級大國的戰爭威脅。為抗御外敵,1964年提出的三線建設戰略構想,把全國劃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戰略后方,分別簡稱為一線、二線和三線。
三線地區指中西部省區、其中西南的川、貴、云和西北的陜、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地區自身的腹地通稱為“小三線”。“小三線”軍工企業由各省國防工辦領導,主要生產半自動步槍、手榴彈、迫擊炮彈等常規武器,意圖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能夠“省”自為戰,武器彈藥可以自給。我省的“小三線”軍工企業主要集中在沂蒙、泰萊山區。
據1985年編纂的《9363廠廠志》記載,當年按照“靠山、隱蔽、分散”的選址方針,山東新華翻砂廠廠址,最后選在當時為沂源縣的黃莊公社大上峪大隊的北山坡上,代號為國營9363廠。
工廠所在地位于沂源縣最西南部,北面與萊蕪相鄰,西面和南面與新泰接壤,處于沂蒙山區七十二崮之一的青楊崮南麓。全廠下設101、102、103、104、105等多個車間,分布在青楊崮南九條山溝的13個點上,點與點之間3至5華里。101位于小上峪村南,102位于灰菜峪、103位于東峪,104位于青冶行,105為木工車間,廠部設在大上峪村的北山坡上。廠部至萊蕪徐家莊火車站5公里,是一處既隱蔽又便利運輸的山間軍工廠。
1966年5月,山東新華翻砂廠開始籌備,10月施工建廠。1969年投入試生產,1970年6月1日,1953式82mm迫擊炮稀土鑄鐵殺傷榴彈鑒定合格進行批量生產。1969年3月10日開始試產工業硝銨炸藥,5月正式批量生產。1971年9月開始試產1963式60mm迫擊炮稀土鑄鐵殺傷榴彈,1973年2月7日起正式批量生產。至此,該廠的三種主要產品,全面轉入正常生產。
半人工開鑿的山洞成了軍工紀念館
從鋼城區開車去“9363軍工遺址公園”,要繞過幾道山梁,路過多個村莊,大約半小時路程。在門口,“9363軍工遺址”的大紅字標牌很醒目。這里是以前的102機加工車間,主要由半山腰開鑿的山洞構成。山洞外,有一聯排石頭壘砌的建筑。一個洞口上面,“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的標語牌隱約可見。
走進洞內,高大寬敞、深邃聯通的空間里,原樣陳列著當年的老車床、發電機等設備,洞頂的通風吸塵管道依然完好,一臺車床前,還有一個仿真工人在“操作”。目睹此景讓人不禁感慨:在當年只有簡單機械,半人工施工的條件下,三線建設者要耗費多大的力氣,才能鑿出這么宏大的山洞呢?
今年68歲的王美成老人,曾擔任機加工車間副主任多年,進廠時才16歲。他介紹說,當年從濟南來到山溝里,住的是石頭壘砌的草頂房,墻壁沒抹灰,漏風撒氣。冬天下雪時,被子上都會刮進一層雪。他也干過鑿石打洞的活兒,基本都是人工。后來在山洞內的車間加工零件,一到夏天下雨時,洞內就像水簾洞,十分潮濕,要往洞里通暖氣除潮才行。
在軍工紀念館所在的山洞展示區,設置了遙望崮鄉、紅色印痕、風雨春秋、挺進大山、無聲戰場、苦樂年華、情滿熱土、魂鑄青山八個板塊,展出200余幅老照片,和當年的100余件實物資料,以及10余處重現當年生產生活狀態的模擬場景,詳細地呈現了當年三線軍工人艱苦創業的奮斗歷程。
廠區建設遵照大分散、小集中布局原則
沿著山溝公路往外走,可見山溝兩邊山坡上,分布著許多已破落的類似民居的建筑。有的由石頭筑成,有的由青磚或紅磚筑成,很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建筑特征。另外還有一些不超過四層的樓房,是職工宿舍。這些建筑沿山勢梯次建設,大都荒廢。
據《9363廠廠志》記載,為了盡量做到與當地群眾居住的建筑相似,達到隱蔽的目的,當年工廠的廠房和生活用房,采取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原則,布置成階梯化、鄉土化、村落化、四合房、民族形式。地面建筑最大限度縮小長度、跨度和高度。
再看其他幾個山溝里的廠房建筑,也是遵循了上述建筑方針,倉庫、車間、食堂、供銷社、木材加工廠房等建筑,也都是類似民居平房的樣式。一些后期建設的樓房,都不超過4層,如辦公樓、職工宿舍、醫院等,甚至還有一處依山而建的露天電影放映場。這些建筑默默地佇立在山間,似乎等待著可以讓它獲得新生的主人。
走山路啃咸菜,迎霜凍建設者沒一個叫苦
想當年,這里的建廠條件十分艱苦。據鋼城區委宣傳部李新篤介紹,當年的三線建設者,先來的職工在一個叫“紅房子”的地方落腳。所謂“紅房子”,是當年修筑磁窯至萊蕪鐵路支線時,工程兵在高家莊以東小山嶺上修的一些臨時工房,因是用紅磚、紅瓦蓋成,得名“紅房子”。可惜的是,“紅房子”沒有保留下來。
最開始,吃飯沒有食堂,也沒有炊事員,由職工輪流做飯。上工地沒有汽車,連自行車也沒有,往返20多里山路都靠步行。來了貨物之后,不管是書記廠長還是職工,大家一擁而上卸車搬運。1966年的冬天特別寒冷,白天一般都在攝氏零下十六七度,在室內寫字鋼筆凍得不下水。施工人員晚上回到住處時,帽子、眼眉、胡子上全是冰霜。下班回到住處吃的是干煎餅,啃點咸菜,晚上還得開會學習。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沒有一個人叫苦,大家心里只有一個念頭:爭取時間快建房子,早出軍品。
組織大會戰兩個月完成全年生產任務
1969年,山東新華翻砂廠第一次生產出了兩種合格的產品,1953式82mm迫擊炮彈進行了兩次試射,工業硝銨炸藥3月10日開始試產,6月份起投入批量生產。
1970年是企業的“高光”時刻。1953式82mm迫擊炮彈在當年5月經鑒定合格后,自6月1日起正式批量生產,國家隨即下達了當年10萬發的生產任務。面對困難,職工紛紛要求大干一場,堅決完成生產任務。廠領導決定組織一個大會戰,用兩個月的會戰完成全年生產任務。
廣大職工踴躍參戰,對此,王美成老人也有深刻記憶。他說,車間干部都是跟班和工人一起干,沒有一個閑人,當時車間有個順口溜:“工人三班倒,班班有領導”。有的職工白天干了晚上接著干,星期天也加班干。有的青年職工原來準備結婚,為了大會戰又把婚期推遲了……
結果,到10月16日,比會戰計劃提前4天超額完成了任務。
企業整體遷往泰安留下珍貴工業遺產
1979年后,隨著軍品任務大量縮減,山東新華翻砂廠慢慢把精力轉移到民品生產上來,開始生產縫紉機。到了1981年,軍品任務沒有了,企業完全轉入了縫紉機生產。由于管理不完善等各種原因,出現了建廠以來第一次虧損。
后來,企業又陸續生產自行車配件、柴油機曲軸等產品,但由于經營不順,企業發展一直沒取得突破。直到1997年11月,企業整體遷往泰安,給當地留下一份珍貴的紅色工業遺產。
(生活日報記者 郭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