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百姓身邊的“火焰藍”!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百姓

  “換了這身衣服,我感覺社會認同感越來越高,現在外出聽見小朋友叫一聲‘消防員叔叔’,心里特別美!這也看出,火焰藍已經是消防員的專屬,已經走進了百姓的心里。”臨淄消防大隊雪宮中隊救援班的消防員張康提及換裝后最大的感觸,這樣描述。

  
初心依舊,向著危險而行
 脫下橄欖綠換上了火焰藍,對于消防員來說,身份變了,可初心和使命都沒有變。“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雪宮中隊副中隊陳乾煜說,作為專門的應急救援力量,他們在過去承擔滅火、救援任務的基礎上,開始學習水域救援等技能。“現在水域救援越來越多,我們也得加強學習。哪里有危險,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們,我們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我們永遠是無所畏懼的。”的確,雖然已經不再是解放軍戰士,可“刀山敢上、火海敢闖,召之即來、戰之必勝”的優良傳統已經刻入消防員的骨血,變成了自覺的行動。
陳乾煜回憶起了今年2月9日凌晨的那起滅火救援。
2月9日凌晨,他們接到火警后,立即前往,陳乾煜和戰斗班班長劉恒負責搜救和處置危險物品。“在水槍的掩護下,我們進入火場。火場里空間狹窄,著火源就是液化氣罐。當時,閥門已經燒壞,無法關閉。火苗躥得很高!”陳乾煜說, “我的實戰經驗要多一些,就主動上前拎液化氣罐!”
陳乾煜表示,當時還有一種處置方法就是給罐體降溫,讓液化氣罐內的氣體穩定、充分燃燒,“可這樣會對老百姓的房屋造成損害,而且影響老百姓的安全,我就把液化氣罐拎出來了!”
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百姓,這就是消防員的選擇。
同樣,救援班的張康在危急時刻,爬進狹小的充滿毒氣的密閉空間,營救百姓的生命。
9月23日上午,有人在清理裝載著含有溴的廢水時中毒昏迷,墜入罐內。張康和其他消防員到場后發現,已經昏迷的男子被困在罐體內,罐體內部仍有化學殘留,氣味較大,人員進入救援仍有吸入有毒氣體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張康主動請纓,發揮自己身材瘦小的優勢,鉆進罐體內。由于罐體內部阻隔,被困人員在阻隔內,必須爬進其中才能營救。而繼續往里爬需要卸下空呼器,有吸入毒氣的風險。為了營救鮮活的生命,張康毅然卸下空呼器進入,跟隊友們一起將昏迷男子救了出來。

  
防患未然,安全重于泰山
10月17日,記者采訪時,一場“兵團”作戰正在臨淄開展。據介紹,防患于未然比事后救援更加重要,已經成為消防工作的共識。為了讓企事業單位重視消防安全,自覺消除消防安全隱患。淄博市消防支隊創新了一種檢查方式,他們從全市抽調70名消防安全監督員,集中行動對一個地區進行統一消防檢查,全面加大社會面火災防控力度。此前的9月25日,“兵團”作戰的第一次行動,他們發現隱患510余處,當場整改130余處,臨時查封4家單位、涉及面積4000余平方米,擬對35家單位立案處罰。
為了讓消防知識家喻戶曉,臨淄消防大隊也有創新之舉動,他們廣泛發動志愿者的力量,由志愿者和消防員一起進去社區進行宣傳。
志愿者李志軍告訴記者,9月20日晚上,他們在齊都花園社區齊都花園小區進行了消防宣傳,“白天居民都在上班,晚上的時間比較充裕,我們就把居民召集起來,講一些居家會碰到的消防常識,比如液化氣、燃氣安全,電動車如何正確充電等。”
齊都花園小區69歲的王成玉大爺告訴記者,他們學習了滅火器的操作,目睹了油鍋著火如何撲滅,“學了很多,很有用!”
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行無縫隙的宣傳,這身火焰藍被越來越多的市民熟識。“以前,我們身穿橄欖綠,孩子們有的稱呼我們‘解放軍叔叔’,有的稱呼我們‘警察叔叔’。現在,這身火焰藍就是我們獨有的標識,孩子們稱呼‘消防員叔叔’!”張康告訴記者。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亞男 通訊員 馮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