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濰坊7月24日訊 2017年以來,濟南、青島、泰安入選國家46個垃圾強制分類城市名單,同時山東省在淄博市博山區、鄒城市、榮成市、鄆城縣、單縣5個縣(市、區)開展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山東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提出,年內所有設區市全面啟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隨著生活垃圾分類的逐步展開,在濰坊,越來越多的居民餐廚垃圾也將被分離出來。這些餐廚垃圾是怎樣處理的?7月24日,閃電新聞記者就市民關心的垃圾分類熱點話題展開采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濰坊部分小區實現的市民生活垃圾分類智能回收,雖然有助于提高市民們的分類意識,但是,在不少小區中,生活垃圾仍然是混放在同一個垃圾箱中,然后被直接集中清運。而面對路邊標有“可循環”、“不可循環”簡單分類標識的垃圾桶,多數市民仍是心存疑慮。濰坊市民徐立芹告訴記者:“對于垃圾分類我還是分不清楚,什么是干垃圾,什么是濕垃圾,什么是可循環垃圾,什么是不可循環垃圾?很多人都是憑感覺丟垃圾,并不具備專業的分類知識。”
在濰坊濱海區一居民小區,記者看到,盡管垃圾箱上都有分類標識,但一些居民仍是習慣性地將垃圾隨手一扔,并沒有做分類這項工作。據濰坊環衛處垃圾收運處理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恰恰就是這生活垃圾的“隨手一扔”,為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后再利用造成了困難。
隨后,記者來到了濰坊市一家集收集、運輸以及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餐廚廢棄物處理中心進行采訪。該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專業角度來看,社區居民所產生的生活垃圾含有很高的再利用價值,垃圾“變廢為寶”并不是遙不可及,而這難度最高的“最后一公里”恰恰就在居民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上。

“以前餐廚垃圾的處理方式基本上包括填埋和焚燒兩種,這兩種工藝都會產生污染。為了減少污染,我們采用中溫厭氧發酵工藝,對餐廚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濰坊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處理中心總工程師鄒治安告訴記者,“首先要對餐廚垃圾進行固液分離、油水分離,分離出的油脂生產生物柴油,然后對剩余的有機物進行厭氧發酵,利用產生的沼氣進行發電,剩余的沼渣用來生產有機肥。目前,中心每天收集處理餐廚廢棄物350噸,約可并網發電9000度,日生產有機肥30多噸。”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先進技術的推動下,只要居民將生活垃圾做到科學分類,垃圾的重新利用率將會大大提高。在濰坊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處理中心,記者看到,大型處理設備正在全負荷運行,工作人員也在各司其職。
針對正逐步全面開展的垃圾分類的新形勢,濰坊市在餐廚廢棄物資源化處理方面的工作仍在繼續“升級改造”。目前,餐廚二期項目正在加緊投入建設中。據介紹,該項目二期總投資1億元,設計餐廚廢棄物日處理能力800噸,計劃2019年10月底前投產運行。項目建成之后,濰坊市將擁有全國處理能力最大、工藝最先進、資源化利用程度最高、最環保的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系統。餐余垃圾不僅不會肆意“侵占”寶貴的土地資源,而且還會變成潔凈新能源,為城市的發展提供持續動能。
閃電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