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的眼,本地人的臉。”說起地名,人們通常會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它的重要性。有關專家認為,濟南眾多的“大、洋、怪、重”的地名,是在缺乏有力規范的情況下,追逐市場的產物。導致的結果不僅是地名的指位性變差,還會影響一個城市的形象。

  看什么流行

  就起什么名字

  “當時買這個房子的時候,挺喜歡巴黎花園這個名字的。”華黎花園(巴黎花園)業主葉女士說:“當時老公帶我看房的時候還說,不能每天帶我去巴黎,卻能讓我每天住在巴黎。”

  老公的這句話,再加上這個名字,讓這一小區在葉女士的心中增加了不少印象分。這一印象分,正是樓盤命名的時候所追求的。“大多數開發商的樓盤起名,首先看項目定位。”一家地產公司品牌總監朱先生告訴記者,一些大型開發商在全國的樓盤,都是用同樣的系列來命名,讓購房者通過名字就可以看出這個樓盤是高端的、中端的還是剛需的。

  另外,開發商根據樓盤的建筑風格,也會起不一樣的名字。比如法國風格的,可能就會用巴黎、盧浮宮等,中式風格可能會選擇府、公館等通名,還有西班牙風格的、美式風格的,也都有可能選擇一些和風格差不多的地名當樓盤名字。“目的是讓人們一聽到這個名字,就會對住在小區里的生活有一種美好的聯想。”朱先生說。

  “總的來說,都是為了讓樓盤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力,能夠賣的更好。”一家地產公司的策略總監張先生告訴記者,樓盤出現大和怪的名字,正是受到了這一原因的驅動。“為了讓房子賣得更好,有一些開發商會專門去算個名字,或者是看什么流行就用什么。”此外,當地的一些地理特點,比如山、水,也會考慮融入到里面。“而本應最先考慮在內的地名管理辦法中的相關規定,樓盤起名時并沒有被當做最主要的考慮因素。”張先生說。

  銷售情況不好

  換個名字再賣

  在這種以“賣得好”為規則的命名模式下,一些樓盤甚至會產生多個名字。旅游路上的杰正領寓廣場現在分為了555國際、杰正山山山和杰正中心幾個部分,在此前濟南電視問政當中,記者還專門對這里進行了暗訪。記者通過查詢此前的售樓信息發現,現在的555國際樓頂上,曾經先后立過歷山國際和555國際兩塊牌子。在電視問政的暗訪中,售樓人員則表示,之所以改成555國際這個名字,是因為上海有一個樓盤叫這個名,覺得很響亮,用了這個名字之后銷售情況很好。

  “有的樓盤,如果銷售情況不太好,或者出于其他的考慮,會選擇改個名字,這種現象在分期開發的樓盤當中格外常見,同一期的樓盤改名也有過。”張先生說,這些樓盤中有一部分是為了給消費者一個新鮮感,刺激他們來看房。

  據張先生介紹,還有一些樓盤換名字,是因為在銷售過程中賣得不好,或者交房之后被投訴,讓這個樓盤在消費者的心里形象不好,就會選擇改個名字繼續賣。“淘寶買東西還得看看前面顧客的評價呢。這樓盤換個名字,很多不熟悉的購房者就找不到之前樓盤的相關情況了,之前樓盤開發中一些負面影響就能被一筆勾銷,成本未免過低了一些。”濟南市民趙偉說。

  而這種任性的改名背后也是有原因的:“不管用哪個名字,在銷售的過程中,都不會有人來查我們名字的問題,最多是有人來查我們是否違反廣告法什么的。”張先生說。

  小區名不副實

  其實也很尷尬

  除了這些,“流行”也是影響樓盤命名的一大因素。“洋名字最流行的年代大概是2010年前后,那時候人們可能覺得這就是一種洋氣,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喜好的變化,又有很多人在追求一種靜謐、生態、傳統的生活,因此,樓盤的名字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濟南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副處長劉琦說。

  “你看看大街上,有多少府、公館呀。”朱先生說。記者查詢了濟南市民政局網站上公布的地名通告,粗略數了一下,僅從今年1月份到現在,公告中的住宅項目大約有58個,其中名字中帶“府”、“華府”和“公館”等字樣的就有14個,占到了接近四分之一。

  據朱先生介紹,最早出現的一批帶有“府”、“公館”等字樣的樓盤,大都是中式風格的,在公司的產品體系當中,也屬于比較高端的,一般位置都要在市區內,主打的不是剛需。“從建筑風格到園林設計,都是走的傳統路線,因此名字也和樓盤的風格相符。”但現在,不管什么樣的風格,不管是高端還是剛需,都喜歡套用這倆通名。“就是為了追逐市場,追隨購房者的喜好。”

  但是如果名不副實,效果往往不會太好。艾菲爾花園小區的居民王先生說,他當時買的是二手房,買房的時候看上的是離父母近。雖然樓盤叫什么名字在他看來并不重要,但是艾菲爾花園這幾個字,在他心里還代表著一個美好的景象。“你看看我們這個小區現在的環境,再對比這個看起來洋氣的名字,不覺得挺尷尬的嗎?”王先生指著單元門前多輛亂停的電動車說。

  延伸閱讀

  小區亂改名,居委會被迫開“奇葩證明”

  樓盤的名字并不是想怎么起就怎么起。根據《濟南市地名管理辦法》,樓盤的名字需要體現當地歷史、文化、地理或者經濟特征,與城市規劃所確定的使用功能相適應,符合命名對象的性質、功能、形態、規模和環境等實際情況。《辦法》中還明確規定,一般不以人名、外國地名和外國詞匯音譯的詞語作地名,禁止使用國家領導人的名字作地名。

  這樣一看,便能發現一些“大、洋、怪、重”的地名不符合《辦法》的規定,無法通過審批。但現在眾多的樓盤在名字不經過審批時就任性使用,或者是有了審批過的名字也不用,在名字已經有一定影響之后,不僅會造成不便,想要再改更是難上加難。

  “地名要保持相對穩定,如果一個地名已經叫起來了,再想改就很難了,要消耗大量社會成本和經濟成本,可謂是牽一發動全身。”山東省地名研究所副主任郭曉琳說。

  對此,華黎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劉鑫深有體會。巴黎花園這個名字叫得時間更長,也比華黎花園用得更多,這給他們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我們所有的文件上,寫的都是華黎花園,我們的這個居委會也是用華黎命名的,我們經常得跟居民去解釋,為什么他們心中是‘巴黎花園’,居委會卻寫著‘華黎’。”

  不僅如此,當居民來開各種證明時,也會有一些麻煩事兒。“我們在開完證明之后,經常得再開一個證明,證明‘華黎花園’和‘巴黎花園’是同一地址。”劉鑫說。

  19日中午,在財富花園小區門口,一位快遞員王先生拿著一份快遞仔細看了看地址。“往這個小區寄的快遞,有的寫財富花園,有的寫財富中心。歷下區CBD附近也有一個財富中心,這倆地方就容易弄混了,所以看到寫財富中心的,我都得仔細看一遍。”

  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來說,在起名的時候太隨意,也有一定的風險。“如果到時候要改名,得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讓人們接受我們的新名字。”濟南一家地產公司品牌總監朱先生說,“更重要的是,如果購房者看到前后的名字不一致,對開發企業的信譽也是一種損害。”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雅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