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應該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信仰的意義是什么?9月2日,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李德順做客第163期齊魯大講壇,以“無神論與唯物史觀”為題,向受眾解讀信仰、唯物史觀等內容。本次大講壇由山東師范大學教授孫書文主持。
講座開場時,主持人孫書文就點出,本期講座的題目看起來高大上,其實這個問題關乎信仰,關乎大是大非,關乎世界觀、人生觀,離我們很近。
信念是什么?李德順說,信念就是人們對某種事物抱有堅定信任的心理狀態。信念非常多,但是總有一個最高的、總的信念,把所有的信念都能夠統一起來,指導指揮,有時遇到具體事還創造信念,這樣統帥一切的信念,叫做“信仰”。
李德順說,在已知的范圍內,我們可以用知識、用理論,用它的方法來指導我們生活:但面對未知的范圍,就憑腦子里的信仰和信念,去決定我們的態度。
“所以人類的信仰往往越是在知識不到的地方,越顯出它的作用。”李德順說,人不能沒有信仰,但是信仰什么,又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按照唯物主義和科學的精神,用世界本身來說明世界,而不是去找世界之外的因素來說明世界,稱為“無神論”;另一類認為世界本身和人本身都沒辦法回答問題,只有尋求在世界之外的萬能的最高的終極的神秘力量,一切都用它來解釋,由它來安排,此即“有神論”。
在李德順看來,中國自古以來的人本主義信仰相對超前。從周易開始,就表明中國人信仰天地,特別是天。人們把人所能想到的一切最有力量、最聰明、最高尚的東西,都用天來代表。所以中國自古喜歡拿天地做根據。
李德順說,古人還悟出個道理,天的眼睛就是通過老百姓的眼睛看,天的耳朵就是通過老百姓的耳朵聽。天其實就是人,而且就是所有的老百姓的人心。從信仰角度來講,這樣的說法實際是很先進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有了自己以人為本的信仰風格。
李德順說,他主張在這個基礎上保持它的長處,克服它的短處,形成中華民族新時代的信仰方式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