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上午10點,曹女士在山師東路路邊停下車:“就買杯咖啡,沒多長時間,應該沒事吧?”10分鐘后,她端著咖啡走到車前,一張違法告知單出現在了駕駛座的車玻璃上。

  “真是不能心存僥幸??!”已有6年駕齡的曹女士坦言:“誰收到罰單也不會高興,但誰也不得不承認,現在路上占道停放的車越來越少了,通行條件好多了?!辈芘空f,這筆賬她算得清。

  今年,濟南在治理道路違停上可謂下了大力氣,從確定禁停道路,到出臺違停“4+5”處理模式……一系列措施給處在創城中的濟南帶來了新變化。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市民從開始不理解到如今支持治理違停,規范停車漸成濟南新風尚。

  經濟成本
  一張罰單是停車場收費的N倍

  駕齡多年的“老濟南”王先生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

  今年1月開始,濟南市區禁停道路經過兩次擴容,由原來的30條增至100條。如果駕駛人在禁停路段違停,不僅需接受200元罰款,駕駛證還將被記3分。深諳交通法規的王先生說,僅這一點兒,違停就不劃算。

  王先生接著說,現在停車場基本都是按照1小時2元收費,按照這樣計算,如果停滿8小時,停車費是16元;即便按1小時4元計算,停滿8小時是32元??扇绻`停了,一次就是100元或200元的罰款,罰款可是停車費的很多倍。這位精打細算的“老濟南”不僅吃透了法律法規,更是琢磨明白了一件事兒——“按規矩停車,車安全,咱自己放心也省心。為了少走兩步路,抱著僥幸心理和交警打游擊,真不劃算。”

  時間成本
  車被拖走再取回至少要半天

  曹女士是生活在花園路附近的“老濟南”。原來五六分鐘的路經常要走20多分鐘,如今花園路上依然車水馬龍,但是路上沒了隨意停放的車輛,道路暢通了,“不堵車,也就不堵心了。”曹女士說,這也是她心甘情愿認罰的一個原因。

  一組數據或許更能說明違停整治帶來的變化:經實地測算,花園路夜間的通行時速,已由原來的平均13公里/小時,提高到了33公里/小時。

  市民孔先生在山大南路一快餐店吃早餐,車因違停被交警拖離。他趕到歷城交警大隊接受處理,填寫相關信息、接受1小時安全教育、手寫不再違停的承諾書……完成了這些處罰,才拿到提車單。此時,距離他發現自己的車輛被拖走已過去了2個多小時。再去停車場取車,來回至少還要一個多小時。這樣算下來,如果車輛因違停被拖走,至少要耽誤大半天的時間,這時間成本可不低。

  誠信成本
  兩次被拖車就會被實名曝光

  如今,除了經濟成本、時間成本,誠信成本也越來越被人看重。

  今年5月,濟南多個路口啟用了人臉識別設備,并同步配套啟用實時曝光屏。對于行人闖紅燈等違法行為,濟南交警除了罰款、臨時擔任交通勸導員等方式實施處罰外,還把違法信息通報給單位或居委會,進而影響文明單位的評比分數和誠信。今年6月,濟南交警推出違?!?+5”處理模式,將信用懲戒納入違停治理。如果二次違停被拖車,不僅需接受學習和處罰,還將對當事人進行曝光和通報。

  “咱濟南人都好個面兒,為了省兩塊錢停車費,被通報到單位,還要影響單位文明單位評選,還不得被人戳脊梁骨啊?這成本太高了?!蓖跸壬f,其實大家都明白這個理兒,處罰不是目的,真正實現濟南道路的和諧、文明,才是大家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