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一場車禍意外導致脊柱損傷,從此無法再站立行走,但家住奎文區北海路街道南湖社區的孫文浩堅信,殘缺之人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多年來,他并沒有向命運屈服,不但自己自強自立,還經常幫其他傷友進行康復訓練,與傷友共同成立了濰坊小四輪兒公益服務中心,免費傳授正確的康復知識,幫助家庭困難的殘疾人,至今已有十幾位傷友在他的幫助下重建生活。
康復中積累經驗 他想幫別人一把
8月1日,記者在位于高新區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濰坊市脊髓損傷者“希望之家”見到了孫文浩,他正在指導其他截癱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盡管坐著輪椅,但幾名傷友在他的指導下靈活地進行輪椅滑行、上肢強化等康復訓練。
“2002年的那場車禍讓我在醫院里躺了兩年,命是保住了,但腰部以下一點知覺都沒有了。原本熱愛運動的我成了癱瘓,連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只能躺在床上靠人伺候。剛開始我怎么都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消沉了很長時間,死的心都有了。”孫文浩說,從一個健全人變成高位截癱,這種巨大的落差讓他的世界瞬間崩塌。幾年來,為了治病,家人帶著他四處奔波,藥物、理療、針灸……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們都去嘗試,但效果并不理想。一系列無效的康復嘗試,讓孫文浩一度覺得了無生趣,但他沒有放棄。
“在醫院康復兩年多,每天除了機械式的鍛煉,更是見識了各式各樣的截癱患者,也看慣了諸多傷友家庭的悲歡離合、起起落落。”孫文浩說,當他在摸索康復療法時,看到其他傷友因訓練不得法而更加悲觀,他萌生了用自己的經驗幫其他傷友的想法。
“因為我是工傷,所以當時經濟上沒有后顧之憂,但生活曾有一段時間沒有目標,我相信其他傷友也是這樣,我希望可以盡我所能幫他們一把。”孫文浩說,為了鍛煉身體,他每天都會搖著輪椅乘電梯下樓到小區外鍛煉,搖著輪椅沿著道路轉10公里。他去過寒亭區、坊子區、濰城區,最遠的一次用3個小時走了21公里。隨著摸索不同的康復訓練方法,他的手掌和輪椅漸漸有了默契,逐漸習慣了輪椅上的生活。
現在,孫文浩用雙手轉動輪椅行動如常人一般,甚至是爬坡、下樓梯都無需他人幫忙;他能靠臂力一個人從輪椅坐到沙發上……他做著看似普通又簡單的日常小事,對身邊照顧自己的親人發脾氣越來越少,他開始正視現實,重拾樂觀去積極地生活。
成立脊髓損傷者公益組織,幫傷友走出家門
走出陰霾后的孫文浩,出門買菜、回家做飯之余,也為傷友做義務康復指導,并積極聯系相關殘疾人組織,加入脊髓損傷傷友群,參加殘聯活動,走出濰坊去旅游。“最初只是給認識的個別傷友做一些免費的經驗指導,后來在一次公益活動中,我發現讓更多的傷友一起參加活動,能更快地幫他們走出心理陰影。”孫文浩說,2011年偶然接觸到當地一家公益組織,發現志愿者隊伍中不乏殘障人士的身影,他們的樂觀向上的態度已經與常人無異,這對他觸動很大,所以此后不斷地參加各種公益活動。
“有些傷友,親人朋友怎么勸都沒有用,只有我們這些傷友去勸才愿意出門。”孫文浩說,很多傷友不愿意出門,天天在屋里待著容易煩躁,最終傷害了身邊的親人。通過集體活動他發現,很多傷友原以很尷尬的事,相互之間更能體諒,不會被視為“異類”,也就經常一起探討傷后鍛煉方法,自理方法。
2016年,孫文浩與其他傷友一起成立了濰坊小四輪兒公益服務中心,希望通過更多渠道幫助有需求的脊髓損傷者,讓他們跟自己一樣,能夠自理自立,脫離家人照顧走出家庭,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中來。
“不管是醫生還是家人,在細節上始終無法體會截癱患者的為難之處,而且濰坊也沒有專門為脊髓損傷傷友提供免費服務的組織,所以我們成立了這個組織,免費提供康復治療器械,為家庭困難的傷友提供服務,希望能互幫互助。”孫文浩說,在肢體殘疾人中,脊髓損傷者是生活最為困難的群體,他們不僅失去運動功能、長期生活在輪椅上,還存在大小便失控、壓瘡、痙攣等諸多的并發癥,有時難言之隱除了傷友甚至不愿給最親近的家人說。
不僅幫助做康復訓練,還進行生活技能訓練
“脊髓損傷者大都是20多歲的青壯年,以發生車禍的居多。如果家人一直照顧我們,家中又會損失好幾個勞動力。”孫文浩說,對脊髓損傷者而言,一方面要承受下半身癱瘓的現實,另一方面因不能工作,還要面對生活的壓力。他們將小四輪兒公益服務中心稱為“希望之家”,就是想讓傷友們能解放出家中的勞動力,重建生活。
“我們除了幫傷友們進行一些專業康復訓練外,對他們的生活技能訓練也不可忽視,比如洗澡、穿衣等。”孫文浩說,除系統地學習脊髓損傷的日常護理、并發癥預防、輪椅選配與使用技巧及轉移方法、出行能力以及社會融入能力等一系列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外,他們還經常組織戶外活動,讓傷友們參與,幫他們轉變心態,盡早融入社會。
如今,這些遭遇不幸的病友們,走出陰霾后,也都走出了家門,盡力回歸社會。他們有的開起了網店;有的學了美編,幫人做設計;有的投身公益,繼續幫助其他還沒有“走出來”的傷友……他們用實際行動,向社會證明,他們失去了雙腿,但他們還有雙手、還有頭腦。
“我們小四輪兒公益服務中心的Logo就是一位傷友設計的,用脊髓損傷的英文簡寫字母畫出一個在輪椅上奮力向前的傷友,生動形象。”孫文浩說,這標志寓意著噩運能擊倒他們的身體,但不能擊垮他們的精神。
在小四輪兒公益服務中心進行康復訓練的張強說,受傷7年多,以前不敢出門,不愛與人交流,自理能力差,在“希望之家”10天,學到很多簡單實用的自理方法,收獲了友情,說話多了,感覺有自信了。
“脊髓損傷者需要的是關注、關愛和尊重,而不是憐憫。”孫文浩說,從“希望之家”走出的傷友一個個變得自立自強,也希望社會上的愛心人士能為他們提供非歧視性幫助。
來源:濰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