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濟南,你會期待這座城市發生哪些變化?
每個“小我”的想法或許都不一樣,但期待應該會有共同點。
比如,“常見藍天白云、繁星點點”、“出門就有公交車站,路上不太堵”、“馬路干干凈凈,有大片的綠蔭、暖暖的路燈”、“收入更多、居住環境更美,到政府部門辦事更便捷”、“基層的聲音能夠及時上傳,民意、民聲能夠暢達”……
每一個被期待著的細微變化,都可能成為這座城市革新前進的方向。濟南正在全力以赴地改變!在過去兩年特別是今年上半年,這種變化尤為明顯:“鈍感之城”跑出了起勢成峰的加速度,“保守之城”成了敢為天下先的銳意改革者,五大主要經濟指標增幅17年來最佳水平。濟南進入近年來最好的發展階段,這座城市變化的范圍之廣、程度之深可謂前所未有。
其實,所有的改變都可以用一個更佳的視角來度量——老百姓的感受。因為,這座城市所有的改變只為一個目的、只去往一個方向——讓濟南人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當敢想敢干與民意民心相融合……
今年上半年,市民張薇與“12345”有過三次通話,前兩次是她打過去的,最后一次是“12345”打來的。
4月下旬,第一次通話。張薇反映小區外非機動車隔離欄遭到破壞一事。沒幾天,她就收到了轄區街道辦工作人員的回訪電話。對方不僅聽取了她對停車的看法,還向她解釋了許多相關情況:附近存在哪些問題、未來打算怎么辦、目前解決進展如何……都進行了耐心的說明。雖然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但這次通話給她留下了良好印象。
于是,有了第二次通話。張薇這次舉報的是樓下的一家燒烤店。該店室內也安裝了油煙凈化設備,但常常“備”而不用。小區里對此不滿的大有人在,但真正投訴的沒幾個。張薇也有顧慮,在反映完情況后選擇了聯系方式保密、不要求回復。令她沒想到的是,她打完電話的第二天,那家店就停止營業;一個星期后,店門外貼出店要搬走的告示。在此肆虐了將近兩年的“狼煙”就這樣徹底消散了。
6月中旬,第三次通話。“12345”主動打來的,詢問是否可以配合做一個調查。對方詳細詢問了她對拆違拆臨工作的看法、是否因此造成生活不便。她還記得,對方問的最后一個問題是,“您認為拆違拆臨工作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希望拆違拆臨不要停,把違建徹底拆干凈。”事后她才知道,她配合參與的是全市統一開展的一次大范圍民意調查。結果顯示,94.02%的受訪市民支持“拆違拆臨”,98.14%的人希望“一拆到底”。她有幸成為了創造這兩項支持率的一個鮮活分子。
拆就拆到底!這座城市顯現的魄力和膽識,令許多市民倍感振奮!作為省會城市,濟南多年來被評價為“大省份、小省會”,混雜大量違建臨建的主城區也是令人感覺不夠大氣的原因之一。
拆,拆得動嗎?數字給出了答案:截至目前,全市共計拆除違法建設2623萬平方米,面積相當于119個泉城廣場;拆除違法戶外廣告75.2萬平方米;建成和在建綠地147.7萬平方米,相當于3個泉城公園,全市綠化率提高了0.5個百分點。
很多人認為拆不動的地方拆掉了。比如,飲虎池片區燒烤街、山師東路商業街和南部山區的野別墅群。不少參與拆違的街道工作人員坦陳,其實拆之前他們也不相信能拆得掉,但是等到召集居民代表座談,聽到居民都表態支持“一拆到底”,他們就有決心和勇氣。
拆違拆臨突圍成功之于濟南的意義,不僅在于拆掉了城市中有形的違建臨建,更在于破除了人們的思想桎梏:很多時候不是做不到,而是沒有想、不敢想。
敢想、敢干的濟南,抓住民情民意這個主心骨,在這個半年實現了許多“不可能”:燕山立交橋7月1日通車,比原定工期縮短13個月;“山東第一隧”漿水泉隧道順利貫通,工期提前8個月;已經開工的經十一路棚改項目安置房工程,將回遷時間提前到2018年底,比原定工期縮短了整整一年;盤旋在城市上方幾十年的“蜘蛛網”得以根治,市區主次干道兩側桿線基本實現全部入地。
濟南用一個又一個事實告訴我們,只要民心之所向、法理之所在、科學之所不違,就沒有什么不可能。城市在改變,我們也將成為更好的自己!
入夏后,濟南街頭的交通服務志愿者驟然多了起來。他們身穿橙色馬甲,手拿“請禮讓斑馬線”標牌,守候在大大小小路口,引導行人和非機動車有序通行。
“我們主要的工作就是提醒車輛、行人不要闖紅燈。沒有志愿者崗之前,這兒搶紅燈的現象確實存在。現在志愿者會提醒路人不要搶。”在某事業單位工作的金鵬告訴記者,今年夏天在單位的組織下,他們到花園路參加了三四次志愿服務,有一次還遇到了幾名自愿來幫忙的山大外籍學生。
金鵬說,自從參加了交通志愿活動,他和家人就再沒闖過紅燈,不管有沒有志愿者在旁邊監督。
像金鵬這樣做的不在少數。今年5月以來,濟南交警開展了對行人和非機動車闖紅燈、逆行等違法行為的嚴查,還創造性地啟用了人臉識別技術治理闖紅燈。幾個月下來,文明通行這一理念已在許多人心里扎了根,逐漸成長為一種城市共識,文明提升的效應正在凸顯。
“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創建不擾民”,濟南不僅要“全國文明城市”這塊金字招牌,更要這塊招牌所代表的實際含義。
一座城市的發展,是與文明進步相輔相成的。英文中“文明”一詞,就源自拉丁文中的“城市居民”。沒有文明作為底色,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無從談起。
在這座正在變化的城市中,我們看到了更高效的城市運行機制。濟南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市一級大部制改革,按照一件事只由一個部門負責的原則,同一領域事項的辦事流程大大簡化,人、財、物得以在更大范圍內流動,政府的宏觀決策力和執行效能也大大提高。
在這座正在變化的城市中,我們看到了更完善的城市保障體系。18年前,市民房澤安的妻子王金鳳突發腦溢血,陷入深度昏迷。為給妻子治病,房澤安最后連房子都賣了,兩個人已無處容身。迫于生計,房澤安找到了信訪部門。信訪人員了解他的實際困難后,幫他爭取到了民政補貼和申請入住廉租房的資格。如今,房澤安二人已住進屬于自己的新家,王金鳳也在丈夫的精心護理下恢復得很好,可以開口說話了。“沒有政府雪中送炭,我們就不會有現在這種好日子。”房澤安如是說。
在這座正在變化的城市中,我們看到了更宜居的城市綜合環境。身處藍天白云下,看得見一城山色、聽得見泉水叮咚,是本屆市委市政府許下的生態承諾。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運轉59年的濟鋼如期全線停產,更大力度的大氣質量治理和“散亂污”企業整治還在持續推進中。唐代詩人張固說,“長安居大不易”。大城市的諸多“不易”中,高房價顯然是最難克服的。今年上半年,濟南在去年基礎上再次出臺穩定市場的調控措施,又通過人才新政30條向剛畢業的學生發放住房補貼,保障剛需人群不會“濟南居大不易”。
我們能感受到這座城市在變化,一天天成為大家向往的樣子;這座城市中的人,也在向著與這座城市匹配的方向變化。在新的歷史階段,以“大、強、美、富、通”為努力方向的濟南,以發揮“龍頭、領跑、帶動、示范、輻射”功能為己任的現代省會,兼收并蓄、包羅萬象,必將促進社會文明不斷進步。身在其中的濟南人也將繼續與城市攜手共進。
來源: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