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斗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出拳兇狠、纏斗激烈、汗流浹背……在鐵籠中進行格斗比賽的,是兩名來自涼山、被收養的14歲孤兒。隨著視頻熱傳,“格斗孤兒”事件連日來備受關注。此事最新的進展是:這些孩子將被帶回老家上學。

  目前涼山州教育部門已前往成都,擬將當地在恩波俱樂部訓練的未成年人帶回涼山,安排重返學校。

  什么叫青春殘酷物語?這就是——正值懵懂之年的孩子,卻無法像同齡孩子那樣,在父母雙翼的庇護下成長,受教庠序、悠游玩耍,而是被生活推向了拳擊場,每天都得跟危險性極高的格斗打交道。這是文字描不出的辛酸。他們的尊嚴,提前被鼻青臉腫乃至遍體鱗傷標上了刻度。

  解救“格斗孤兒”,是很多人自悲憫而生的呼吁。對孩子出生地的教育部門來說,職責范疇內所為的“解救”動作,就是把他們送回學校,這原本也是《義務教育法》明確的責任。

  但有個現實問題也隨之而來:讓“格斗孤兒”回學校,會比在格斗場更好嗎?

  若將格斗孤兒換成因厭學而輟學的問題少年,答案當然是“會”。教育“立人”,斯為常識。對孩子而言,義務教育不是“該不該”的問題,而是“必須要”的問題。

  問題在于,“涼山孤兒”,是烙在那些孩子身上的印記,他們面臨的,是“不打拳就要回家吃煮洋芋”的生活。他們的境遇,逼著我們將權衡維度從常理切換到更現實的邏輯:在那些孩子打拳還能有肉吃、回家只能吃洋芋的情況下,他們最迫切的訴求,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告別食唯果腹的低質量生活狀態。“娜拉走后怎么辦”,把“娜拉走后”改成“孤兒們回老家后”,就是輿論場里的未竟之問。

  猶記得,2014年涼山童工被從深圳工廠解救后,很多童工就不領情,原因是在工廠里打工雖然累,可好歹能吃飽飯。而今,貧困將同樣的問題又擺在了當地有關部門和整個社會面前。也正因如此,在涉事俱樂部的收養資格和目的都存疑,否認商業演出的單方說辭跟涼山當地教育部門的說法相悖的情境下,網上對其聲援者依舊甚眾——跟尚未解決溫飽權益的孩子談教育權利,看上去太奢侈。

  但解鎖不讓孩子們挨餓的姿勢,就該是讓他們重歸拳擊場,而非回歸學校?為什么這些孩子只能在“壞”和“更壞”之間做選擇,而不能選那個寫著“好”的選項?

  這個“好”的選項,必然內含讓孩子們上學的選項,但絕不是止于讓他們的受教育權得以保障,而是讓他們在社會救助網絡和精準扶貧的“應保盡保”、免于匱乏的權利和教育權益等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真正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所以就此事而言,在當地教育部門介入后,有關民政部門以及社會組織等也該完成“善意接力”,摁下對他們的關懷按鈕。

  讓“格斗孤兒”回學校,應該比他們在格斗場更好。此處的“學校”,指的不只是某所學校,更應該是人文關懷不失位的全套權利保障體系。

  文/佘宗明

  編輯:王磊 王曉琳 純潔 吳敏  校對:陸愛英

  來源:新京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