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爹不易, 當二孩的爹更不易。 在現代社會雙職工家庭中, 傳統的 “男主外、 女主內” 模式受到挑戰, 二孩奶爸要承擔更多的育兒責任。 在家庭與事業的選擇上, 二孩爸爸也有糾結和迷茫。

有了二孩后辭職回家當 “奶爸”
在有二娃以前, 張斌 (化名) 和妻子的生活并沒有因為孩子發生太大變化。 這之前, 兩人都在濟南的國企上班, 平時工作也都比較忙。 因為沒有時間帶孩子, 父母又不方便來濟南照料, 兩人便將孩子放在老家, 由父母養育, 夫妻二人只能周末回去陪陪孩子, 做起 “周末爸媽” 。
但二娃出生后,張斌夫妻二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倆孩跟一個孩完全不是一個概念,1+1大于2。” 張斌說,之前只有老大,夫妻兩人可以一起照顧孩子,還能相互分擔一下。 但有了二娃之后,一個人就照顧不過來了。 “兩個孩子不是分裂開的,在照顧老二吃喝拉撒的同時,也得兼顧老大情緒。 ”
二寶出生之后,夫妻二人有了更多的時間與大寶相處,然而卻發現, 長期由老人帶大的大寶卻有了一些他們看不慣的 “毛病” , “老人比較寵著孩子, 吃飯要追著喂,一言不合就哭鬧。 ” 在一次大寶無故亂發脾氣之后, 夫妻兩人一賭氣, 萌發出要自己帶孩子的想法。 “之前也試著帶過一段時間, 發現小孩子就跟橡皮泥似的, 捏什么樣就成什么形。 ”
兩人都在濟南工作, 又要再帶兩個孩子, 這個確實很難操作。 兩人便商量一起辭職回老家工作。 “回了老家, 能有更多的時間照看孩子, 父母可以在身邊幫忙, 但不會全扔給父母。 而且老家生活節奏慢, 到處是公園。 不像濟南, 周末太堵車, 都不愿意出去玩。 ” 而正巧這時, 張斌的妻子考上了老家的公務員。 這就給了張斌更大的動力, 放棄濟南的工作,回老家重新開始。 “我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有些偏執。 不能把兩個孩子分開養,也不能嬌慣孩 子,能自己帶就不讓老人帶。”
目前回到老家的張斌, 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 他也希望現在能有更多的時間照顧陪伴兩個孩子。 “其實我本身并不排斥做一段時間的全職爸爸,也不在乎別人怎么說。 畢竟事業可以再拼, 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 張斌說, 在他要不要做全職爸爸這個問題上, 他的家人比他自己更糾結。 “老人的觀念都比較傳統, 他們不同意我做全職爸爸。 另外, 家庭少了一份經濟來源, 確實也會增加壓力。 ”
收獲快樂的同時交際面變窄了
張斌正在經歷的猶豫和糾結, 潘士寶也經歷過。 2011年,潘士寶還做著設計工作, 當時三十歲出頭的他在這個行業里已經打拼了六七年, 當時他打算辭職投入幼教行業, 家人都非常不解。 “當時的工作收入不錯, 但要常年駐外, 數月見不到家人。 雖然有朋友、 同事陪在身邊, 但還是感覺空虛, 不幸福。 ” 在積累了多年的負面情緒后, 潘士寶最終選擇辭職,自己開了一家學前托管班, 整天與嬰幼兒呆在一起,從一個做設計的變身一群孩子的 “奶爸” 。
“現在跟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感覺更開心了。 ” 潘士寶說, 雖然家里人認為這樣的工作不穩定, 但他覺得這就是他想做的事。 “當時還沒有放開二孩政策, 那時也考慮要是自己有了孩子, 可以讓孩子與托管班的孩子一起成長。 ” 潘士寶介紹, 他現在已經有了兩個孩子,老大四歲, 老二十個月。 家庭的孩子養育工作大部分落在他的身上。
“孩子他媽一周得上六天班, 平時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帶著這倆小的。 ” 潘士寶說, 平時工作日, 他與幾名幼教老師一起帶著十幾個嬰幼兒, 其中最小的只有一歲半, 他自己的大孩子也在其中, 家里的老人過來幫忙照看老二。
“覺得現在挺好的, 他能有更多時間放在家庭上。 ” 潘士寶的妻子說。 一般來講, 對于許多新生兒家庭, 尤其是有了二孩的家庭來說, 都會經歷一段 “雞犬不寧” 的不適應日子。 但對潘士寶來說, 有孩子圍繞的生活就是他想要的。 “養兩個孩子沒有遭罪啊, 很快樂。 ”
不過, 雖然很幸福, 潘士寶偶爾也會有些煩惱。 “從事這個職業之后, 交際面確實變窄了。平時接觸的一般是嬰幼兒家長, 談的都是育兒經。 ” 潘士寶說, 現在與之前的同事朋友見面, 會有種 “既親切又陌生” 的感覺。 “在一起只能談之前的回憶, 他們說的工作內容我不懂,我說育兒經他們好像又不太有興趣。 ”
但潘士寶并沒有后悔自己的選擇, “這就是個人價值選擇的問題吧。 如果你在乎事業、 在乎錢, 你可以不做全職爸爸。 如果你覺得家庭更重要, 肯定要做些取舍。 ”
害怕傳統偏見不愿做全職爸爸
隨著社會的發展, 在養育嬰幼兒的過程中, “爸爸” 這個角色的參與度越來越高, 會換尿布、 夜起喂奶、 陪孩子玩耍的爸爸也越來越多。 在一些城市,甚至開始出現 “全職爸爸” , 他們為了家庭, 自己主動做出事業上的犧牲。 比如, 上海社科院就曾對724戶擁有0歲至18歲子女的家庭進行了調查, 結果顯示, 有21 。 4%的父親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 主動選擇不工作。
在調查中, 13%的男性表示, 愿意在 “配偶收入足以維持家庭生活” 的前提下當 “全職爸爸” 。
在濟南, 情況又如何呢? 記者通過詢問 “山東大嫂” 濟南十幾家門店發現, 在上千戶雇用月嫂的家庭中, 幾乎沒有純粹的 “全職爸爸” 家庭。 “如果在一個家庭中, 男性選擇做全職爸爸, 必然首要考慮經濟因素。 ”
山東大嫂相關負責人說, 確實有不到十個家庭中, 男性承擔起大部分育嬰的職責, 但他們都是有經濟來源的。 該負責人介紹, 炒股理財、 從事嬰幼早教相關職業, 是這些奶爸最普遍的收入來源。
記者調查發現, 對 “全職爸爸” 的傳統看法, 也是阻礙不少男性不愿做出這個選擇的原因。 “一個家庭中, 男性沒有經濟來源, 全靠女性收入, 在家庭中就很難立足, 容易得不到尊重, 影響夫妻關系, 甚至會離婚。 ” 濟南市民王先生說, 家庭結構之所以穩定, 是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可替代的分工。
但在國外以及國內一線城市, “全職爸爸” 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這與女性收入高, 雙方能科學看待家庭職責分工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中華育嬰協會副會長萬忠認為, 男性在育嬰方面反而有些比較優勢。 比如,爸爸們普遍比媽媽們更加理智, 在面對孩子的需要時, 能理性區分滿足還是不滿足, 經常跟爸爸接觸的孩子抗挫折能力更強, 也更充滿英雄氣概等等。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唐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