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7日,濟南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發出公告,面向全市招募文明交通志愿者。時隔一年,這項措施究竟帶給濟南怎樣的變化,志愿者背后又付出了怎樣的艱辛努力?讓我們跟隨志愿者于華巖去體驗一下。

于華巖勸阻不按規定通行的市民。于華巖勸阻不按規定通行的市民。

  路口應該咋過

  不厭其煩地解釋

  早晨7點,于華巖出現在歷下區姚家路與漿水泉路交叉口的東南角,鎖好自行車,穿上橘紅色馬甲,取出小紅旗,便開始了清晨的交通引導工作。

  南北方向的漿水泉路雙向加在一起只有三個車道,卻有18路、504路、62路、K53路多條公交車經過。東西方向的姚家路東段是原來的香港街,近期正在進行拆遷改造,道路兩側幾乎成了露天停車場,西段路口中央立著一根電線桿,影響駕駛員視野,整體通行狀況并不樂觀。

  這個路口向西二百多米是燕翔小學和燕新中學,一過7點,行人、汽車、電動車、自行車交織在一起,交通壓力陡增。路口,不時有小學生和中學生獨自一人過馬路,稍一走神,就有可能造成事故。

  “線西走了,線北的老師停下來!”“線北走了,線西的老師停下來!”這是執勤期間,于華巖口中重復最多的話。

  這個路口并不大,也就十來米的距離,每次信號燈約40秒,越是這種小路口,越容易發生違章行為。“騎電動車的老師,別左轉了,這樣是違反交通規則的。”一個小時的執勤過程中,這種違章行為,于華巖制止了十多次。

  在現場,許多騎非機動車的市民并不真正了解交通規則,路口前方變了紅燈,看著左側是綠燈,就想強行左轉,抄近道走。“其實這種行為很危險,應該等前方變成綠燈后先直行再左轉。”于華巖解釋說。

  面對闖紅燈者

  幾乎咆哮著喊話

  7點20分,路口出現了四名身披綬帶的志愿者。趙建斌是燕翔小學二年級一班的學生家長,他走到人行道上,和于華巖打過招呼,加入了交通引導的隊伍。

  于華巖問:“昨天開家長會的時候,班主任給孩子強調交通安全了嗎?前兩天我專門找過學校老師,希望家長會再提醒一下。”得到肯定答復后,她才松了口氣。

  為了保障師生出行安全,這個路口配備了于華巖和高大姐兩名交通安全志愿者。同時,燕翔小學也每天安排四名學生家長協助引導交通。

  在接下來的20分鐘里,車流人流驟增,于華巖和趙建斌忙個不停。勸阻違章行為、解釋交通規則、指揮小朋友過馬路,于華巖一次次提高了分貝,言語和旗語幾乎片刻不停。

  多數情況下,市民比較配合,但也有不聽勸阻、揚長而去的時候。每到這時,于華巖就會發出近乎咆哮的聲音朝遠去違章者喊著:“行人、電動車闖紅燈會被曝光,通報單位,沒單位的通報居委會,老師你這樣做是不對的!”

  較真的于華巖說這些話,不僅是給逃離者聽,也是給路邊所有人聽。

  7點45分,隨著學生到校時間截止,道路通暢很多,趙建斌等四名家長的任務完成,大家都松了口氣。“現在情況真是改善許多了,以前根本不敢讓孩子自己走這里,多虧了交通志愿者。”剛送完孩子的一位家長王女士說。

  用身體去擋車

  有時會“碰釘子”

  7點55分,這個路口的任務告一段落,于華巖和高大姐拾掇了一下,向下一站走去。

  7點59分,解放東路與漿水泉路丁字路口,山東政法學院南門前。這里正是車流高峰期。喊了一小時,于華巖終于喝了口水,潤潤嗓子,然后繼續開始執勤。

  丁字路口原本就不利于通行,而這里又有政法學院、姚家舊貨市場、103路公交場站等,再加上多路公交車左轉,路口非常復雜,很容易堵成一團。

  8點15分,連續三輛左轉公交車駛來,于華巖連忙過去,習慣性地用自己的身體徑直擋住了想要穿行的三輪車。“老師,中間不能停車,往后退、往后退,上路邊來等。”為了別人的安全,這種危險的動作,她經常使用。

  8點20分,車越來越多,一輛左轉的私家車停在了右轉車道上,把后面的車堵得嚴嚴實實。于華巖趕緊上前引導,話沒少說,車主卻不配合,見此情景,交警將其指揮到路北側的空地,進行了批評教育。“個別市民覺得志愿者沒啥權力,勸了也不聽,但道理咱必須給他們說明白,不能怕碰釘子。”于華巖表示。

  隨后的近半小時里,于華巖又是一刻不停,在人行道和路中央來回穿梭,反反復復給過往行人和車輛喊話。

  8點50分,早晨的任務完成了,于華巖朝著路口那邊的高大姐打了個旗語,發出收工的信號。

  8點53分,放下旗子,脫了馬甲,路口一名老大爺走了過來,于華巖跟他打了個招呼后告訴記者:“這個老人每天早晨都去政法學院鍛煉身體,我看見他一個人過馬路時,常過去扶他,所以就熟了。還有個殘疾人,平時出門坐輪椅,常走這里,也是這么認識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