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歲的老李,順著鐵鎖拉渡船到對面北京西集鎮接人。(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2017年3月30日上午9點左右,河北省香河縣王店子村最西邊的潮白河畔,一條簡陋的渡船停在岸邊。它由兩條小船焊接而成,上面鋪了一層木板。整條船的面積,也就剛好放得下一輛大型三廂汽車。
69歲的李連站在船頭,帶著一頂印著紅色五角星的鴨舌帽??吹接熊囬_過來,李連搬起船上的幾塊長條形木板,搭在河岸和船頭之間,再把船上的兩根鐵索,拴到岸邊的兩個大木樁上,各繞上四五圈。
固定住船體后,李連站到小汽車前,指揮司機把車輪對準木板,開到船上,再用幾塊木頭,固定住輪胎,然后解開鐵索,像拔河一樣,拉緊過河纜,船就動了。

渡船到岸后,老李拿鐵鏈拴住兩端防止滑動。(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當有汽車要擺渡過河的時候,需要把兩塊木板搭在渡船上,在指揮下汽車才能開上渡船。(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擺渡人老李蔣一個木塊放在車輪下防止汽車滑動。(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大概兩分鐘后,就到了70多米外的河對岸,那里是北京市通州區尹家河村。
船靠岸后,李連再次拴住船體,搭建木板,撤掉車胎下的木頭,指揮車輛上岸。司機的油門踩得有點深,以至于汽車啟動時,渡船猛地向后退了一了。車子安全上岸后,李連一邊接過10元渡船費,一邊對司機抱怨說:“你咋這么猛!”
過去幾十年里,擺渡船只發生過一次危險。那是2009年的正月初六,有客人不小心把三輪車掛了倒檔,導致船上有6個人落水,所幸沒有人員傷亡。

潮白河在河北省香河縣的王子店村。這里水面平靜,整個河流兩個渡口都在這里。(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渡口邊的小磚房是平時休息和遮風擋雨的地方,門口邊的墻上寫著“百年渡口”幾個字。(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渡船以前靠木桿撐過河,如今有了鐵索,靠擺渡人手拉過河。(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這個老渡口位于潮白河的中段。潮白河是京東第一大河,也是北京和河北的“界河”。在長達400多公里的潮白河上,只有少量幾座橋能讓小汽車通行。供行人和自行車通過的木橋則早已被損毀,或者被河水漫過,或者沉到了河底。所以附近很多人過河,都會借助這條渡船,這樣能少走很多路,節省一個小時的時間。
李連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整個潮白河只有兩個渡口,他們所在的地方是一個,往北幾百米還有一個。
南方周末記者看到,北邊確實有個渡口,但由于沒有修通水泥路,那個渡口人氣不旺。政府也更看重李連所在渡口的價值。不僅在這里建了所簡易房子,里面放了幾張沙發、椅子和象棋桌,還立了一個水泥墻,上面寫著“百年渡口”四個字,以及《西游記》里的一句話: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我們這個渡口有上百年歷史,早年間解放北京城的時候,渡口還發揮過作用?!崩钸B說,以前這個渡口的水面寬度有200多米,現在只有70多米。
李連是10多年前開始做擺渡人的,他的搭檔叫李國新,1985年就開始做擺渡人,后來上了年紀,就找到李連搭幫。這天上午,本來是李國新當班,但他腰腿疼的老毛病犯了,正躺在離渡口幾百米遠的家里臥床休息。
那是一個有10間房的農家小院。南方周末記者進門的時候,正好遇到李國新30歲的女兒開車從外面回來。她一下就猜出記者身份。因為過去半個月里,她的父親成了名人,每天幾乎都有記者前來采訪,甚至還有做紀錄片的人過來拍攝。
3月中旬,一條“河北人開車坐渡船過潮白河進京上班”的新聞讓這個百年老渡口和李國新迅速走紅。

一輛河北牌照的越野車通過擺渡船到達對面的通州西集鎮,擺渡一輛汽車收費10元。(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李國新34歲的兒子正在裝修院子。他把南方周末記者領到后院。院子里有一條金毛,李國新正躺床上休息。他的床上放著一臺老式收音機,床頭是一個老式座鐘。
床邊是一個茶幾,上面放著一條煙和一堆藥。李國新說,早年間他一邊擺渡一邊種了6畝地,還養著一群牛。這些年身體不行了,渡船這活快干不動了,再加上孫子好幾歲了,他想享受天倫之樂,但找不到人接班。
“主要是辛苦,而且不賺錢。渡口嘛,諧音就是渡口,糊口而已?!崩顕聦δ戏街苣┯浾哒f。
對于做擺渡人的收入,李國新說,一個月只能賺2000多元。不過李連說,收入好的時候,一天能賺五六百元。

老李每天為自己準備一大壺熱水。(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兩岸熟悉的村民乘坐渡船并不需要付費,一般也都會搭一把手幫忙拉船。(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附近加油站上班的工作人員每天都要渡兩次潮白河,這樣的熟人基本都是免費。(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李國新在部隊當過炮兵,退伍后當過泥瓦工。上世紀80年代初,他接過父親的擔子,做起了擺渡人。一開始是5分錢一趟,后來變成1毛。2008年后,漲到5毛。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后,漲到了1元。那一天,李國新和李連的渡船,被大水沖走了。后來政府給了他們1.5萬元的補償。
李國新說,大部分過河的都是兩岸村民,從這里出發去北京上班的很少。每天渡口有三個高峰期:早上六七點、中午十二點和晚上六七點。一天能擺渡200-300人。大部分是認識的村民,免費通過。只有30%的客人那能收到錢。
“很多都是熟人,抹不開面子,跟要飯一樣,等著別人給?!崩顕抡f。
很多村民都說李國新出名了,李國新回應說:“沒錢的名人不頂事。”
李國新會在網上看關于他的報道,他最反感的一個報道是,有人說擺渡人涉嫌“偷渡”。
“說‘偷渡’的是無知,不懂地理知識,越入國境那才叫偷渡?!?/p>

一對住在附近,到渡口來玩的情侶站在渡船上。(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擺渡船靠岸后,騎自行車的當地居民走下渡船。(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