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以來,菏澤市定陶區圍繞市委提出的“集體經濟攻堅年”目標,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列為黨建項目,納入村鎮綜合考核和黨建述職評議內容,區鎮村集中發力,利用一切資源,挖掘潛力,一村一策,努力促進村集體增收,探索脫貧新路徑,定陶區重點實施整合資金、大棚兜底的發展增收模式。
截止目前,全區367個村(社)全部實現了年計提收入3萬元以上,其中,年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的達31個,5萬元以上的達到81個,集體經濟實力全面增強,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全面提成,村集體帶動脫貧能力明顯增強。
該區對全區295個非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集體收入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并分類定檔:“一般村”即集體收入3萬元以上的100個村,“薄弱村”即集體收入3萬元以下的125個村,“空殼村”即沒有集體收入的70個村,按照所有村集體收入全部達到3萬元以上、增加就業實現貧困戶脫貧并形成長效機制的目標要求,區財政投資建設1120個扶貧大棚,按照“空殼村”沒存分配扶貧大棚6個、“薄弱村”沒村4個、“一般村”每村2個的標準分配至全區295個非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
邊照顧家里邊管理大棚 扶貧大棚讓貧困戶家里買上了小轎車
在定陶區馬集鎮白菜王莊行政村的扶貧大棚里,茄子、西紅柿、豆角等蔬菜長勢喜人。據馬集鎮白菜王莊行政村黨支部書記柴紅星介紹,他們村以前就有大棚種植的村民,去年來新建扶貧大棚122個,目前該村共有蔬菜大棚360個。他們村新建的扶貧大棚,每個大棚得到區財政5萬元補助,將這筆補助資金發放給承包大棚的貧困戶,然后承包戶們再自籌部分費用,建設大棚。
以前一直靠務農為主的王邵運是村里的貧困戶,去年以來,他承包了村里的大棚,平時的管理他和老伴兩人基本即可完成,在去年第一茬的蔬菜賣出后,他已實現脫貧。“銷路不用愁、技術不用愁”,王邵運說,現如今的他搖身一變,從當初的貧困戶,變成了家有小轎車的致富人。
村民柴元元以前一直在外打工,結婚后有了孩子,為了不讓孩子做留守兒童,她選擇了回老家工作,為了即可照顧孩子又可打工掙錢,柴元元四處尋找合適的工作均未果。當得知村里有扶貧大棚的政策時,她決定承包一個。現如今,她一邊照顧孩子,一邊管理大棚,一畝的收益在3萬元以上。
定陶區南城社區居委會主任馬化彬向記者介紹,社區內22個村的扶貧棚都安置在了合作社內,讓社區里的貧困戶承包大棚,合作社提供技術和菌種,保產量、保效益。另外,每年合作社都會拿出大部分的利潤作為扶貧兜底資金,分攤給社區內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
解決兜底再兜底問題 貧困戶得到扶貧大棚分紅
定陶區除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采取常規措施之外,還創新工作方法,以“折股量化、固定分紅”的方式與當地有實力的合作社進行聯合,借此解決非省定貧困村中以“插花”式分布的貧困戶。
據定陶區扶貧辦副主任張保海告訴介紹,該區對一些沒有能力的貧困戶,區財政拿出6700萬,建設1120個扶貧大棚,采取“折股量化、固定分紅”的方式,入股一些有帶動能力的合作社。每年可以分紅560萬元,從這些錢當中分紅給貧困戶,解決兜底再兜底的問題。
目前在扶貧大棚工作的貧困戶,每個月工資收入1200元,包吃住,加上每年分得的紅利900元和低保收入,第一年就達到了脫貧標準。據了解,定陶區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共有2454戶獲得了政府財政紅利。借助此項兜底再兜底的措施,菏澤市定陶區將在2017年底基本完成脫貧任務,并在此后的時間里建立長效機制,整體完成脫貧任務。
來源: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