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鏘,咚咚鏘,咚咚咚咚咚鏘。”3日上午,在洛陽路街道周口路社區廣場,一片鑼鼓聲敲出了新春的祝福,也拉開了文化大拜年的序幕。

  歡快喜慶的鑼鼓聲中,由村民組成的“地秧歌”隊身穿艷麗的秧歌服,手拿彩色綢帶,伴著歡快的喇叭和鑼鼓聲興高采烈地舞起來。精彩的秧歌表演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和叫好聲。

  據介紹,閻家山“地秧歌”源于180年前,是青島地區有名的秧歌。人們從當時盛行的高蹺秧歌中得到啟發,將舞扇、銅錢棍、打棒槌等技巧與之融合,形成了這種十分有特色的秧歌,與膠州大秧歌齊名。

  “地秧歌”由男女若干人組成,有嗩吶鑼鼓伴奏。表演時,身穿花花綠綠秧歌服的演員手拿古樸道具,隨著節奏扭動。有的用一長長的“竹竿”不斷拍打自己的兩個胳膊,長竹竿是“銅錢棍”,用力一抖發出清脆的金屬撞擊聲;有的手里拿一雙棒槌,前、后、上、下、左、右擊打出聲響。女演員一手拿扇子,一手拿一塊粉紅色或大紅色方手帕,隨著樂聲扭動,還要時常把扇子撇出去,讓男演員接。還有的拿兩只紅色絲穗,有腰鼓動作,有撲虎、鯉魚打挺、蹬枝空翻等高難動作,花樣繁多,主要以秧歌舞步表演,也正因為有這些動作,故得名“地秧歌”。

  因“地秧歌”有很多高難動作,沒有一定武術功底不能勝任。而閻家山村恰好有幾百年演練武術的傳統,武術和“撇扇”完美結合,使“地秧歌”獨樹一幟,別的村想學也學不來。閻家山村的武術主要有地功拳,屬燕青門派,看似簡單平常,套路卻變化多端。閻家山“地秧歌”講究的是“舞武對決”,女隊員是舞蹈動作,男隊員則是武術動作,是撇扇舞和地功拳的結合。

  上個世紀“地秧歌”逐漸失傳,直到近10年間,靠當地居民回憶,一點,復原,終于才讓閆家山的地秧歌重見天日。(青島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