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威海12月12日訊 (記者 姚瀟雨)1840年,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閉關鎖國的滿清政府大門,中國由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世紀60年代起,在洋務派領袖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推動下,清政府開辦船政學堂、派遣留學生、修鐵路、建煤礦、建成中國第一支海軍……這場“洋務運動”曾給暮色中的中國帶來一線曙光。然而1894年,北洋海軍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宣告“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成為中國人心頭揮之難去的遺憾和噩夢,也進一步催化了進代以來的變革與革命……120多年過去,2016年12月12日,民族英雄林則徐六世孫女林祝光、福建船政創辦人左宗棠后人左煥宗、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六代孫女沈園、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后裔丁昌明及福建船政名杰后裔代表和北洋海軍將士后裔代表40余人來到威海劉公島,緬懷歷史,祭奠祖先。

駐守日島奮勇抗敵,妻探望稱“已死” 后人點贊薩鎮冰
當日,福建船政名杰及北洋海軍將士后裔首先乘船來到日島炮臺。這座位于劉公島東南2000米的炮臺,至今仍能看到1888年修建的炮臺屹立在島上。
看到炮臺,甲午海戰激烈的交戰炮火仿佛又在耳邊響起。1894年,北洋海軍派管帶薩鎮冰帶領30名水手駐守日島炮臺,牽制日軍進攻。
薩方紅是當時駐日島炮臺將領薩鎮冰的曾侄孫。對于這位曾祖伯父,薩方紅充滿著無限的敬意,薩方紅說:“薩鎮冰11歲時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第二屆駕駛班,是當時班上最小的學生,三年后以全班最好的成績畢業。北洋海軍成軍時,30歲的薩鎮冰成為海軍中最年輕的高級將領,擔任‘康濟’艦管帶。”短短幾句話,薩方紅就用了三個“最”字,言語間滿滿的驕傲。
當年,薩鎮冰帶領30名水手駐守日島炮臺,雖然島上條件艱苦,但薩鎮冰及水手們毫不畏懼,誓死保家衛國。薩方紅說:“聽家里的老人講,甲午戰爭時薩鎮冰夫人陳氏想登島探望,薩鎮冰立即下令撤開扶梯不準夫人登艦,薩夫人當時被拒見后,只得垂淚而歸,半年后病逝。薩鎮冰懷著對妻子的愧疚與眷戀,在以后的歲月里,雖身居高官顯位,卻終生未娶。”同是七尺男兒,薩方紅更能理解曾祖伯父得苦衷,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對國家,薩鎮冰盡忠職守,但對于家人,他有著無法彌補的遺憾。
史載,1895年1月,威海衛之戰打響,薩鎮冰奉命駐守日島。惡劣的生活環境,加上勞累過度,薩鎮冰病倒了,夫人陳氏聞訊從福州趕來探視,被薩鎮冰下令撤開扶梯,不準夫人登艦。左右將士極力相勸,薩鎮冰斷然答道:“此地非同尋常,此時非同尋常,怎能允其登艦?告她當我已死,令其速回!”1月底,日島衛戰爆發,時值隆冬,大雪紛飛。日軍以18艘艦艇分四批輪番進攻,并從已被日軍占領的威海衛南北炮臺以猛烈的炮火狂轟日島,在十分險惡的情況下,薩鎮冰始終沉著指揮反擊,英勇抵抗了11天,最后在接到提督丁汝昌的命令下才撤回劉公島。甲午戰爭以清軍失敗告終,殘存下的所有海軍官兵遭革遣返鄉,薩鎮冰也回到福州。此時他父母已逝,不久妻子也過世了,薩鎮冰囊空如洗,家計維艱,連兩個子女也無法撫養,只好到官紳家庭當塾師掙錢糊口,過了半年。
武昌起義爆發后,薩鎮冰被袁世凱任命為內閣海軍大臣,未就職。1917、1919年兩度任海軍總長。翌年5月暫代國務總理。其后繼任海軍總長等職。1922至1927年,任福建省省長。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薩鎮冰掛名為海軍部高等顧問。1933年11月他支持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贊成反蔣抗日的主張??谷諔馉幈l后,他到南洋和后方川、黔、湘、滇、桂、陜、甘等省宣傳抗日。
12月12日,由于日島炮臺周圍現設有養殖區,將士后裔無法登島,只能將船停在距離海島最近的地方,將士后裔將提前準備好的鮮花灑向大海,向先輩們表達哀思。

寧死不肯背叛國家 丁汝昌故事聽哭后人
海上祭灑鮮花結束后,福建船政名杰及北洋海軍將士后裔登上劉公島,參觀了劉公島北洋海軍提督署。當年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困守劉公島,寧死也不愿背叛國家,更不忍心讓全島軍兵隨自己赴死。在了無希望的那個深夜,他選擇自盡以謝國人。
在丁汝昌的書房前,丁汝昌第五代玄外孫——趙懷民手捧菊花,跪在丁汝昌書房前,行三叩首禮。再起身時,眼角已含滿淚水。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在丁汝昌書房前,趙懷民盡情的宣泄著自己的情緒,他說:“丁汝昌從大戰一開始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寧愿死也不愿意背叛自己的國家,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后人學習嗎?”
史載,戰敗后丁汝昌欲與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但丁汝昌毅然回絕日軍勸降,只想以慷慨一死盡忠,服鴉片自殺,以謝國人。丁汝昌臨死前,將北洋海軍提督印截角作廢。丁汝昌死后,手下軍官牛昶昞盜用他的名義,與日方簽訂了《威海降約》。威海港里李鴻章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至此全軍覆沒。此后,清政府內的清流黨、頑固黨人交相攻擊,光緒帝下旨“籍沒家產”,不許下葬。丁汝昌的子孫輩被迫流落異鄉。直至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及薩鎮冰等人力爭,清廷為丁汝昌平反昭雪。
據了解,這已不是趙懷民第一次來到劉公島,2014年他就曾帶著家人登島祭奠先祖丁汝昌,侄子初中畢業后也曾帶著他來到劉公島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福建船政名杰及北洋海軍將士后裔在北洋海軍將士名錄墻前獻花,他說:“作為丁汝昌的后代,我們感覺無限的光榮,我們沒有忘記先祖的精神,同時我們也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傳遞給我們的后代?!?/p>

英雄長眠將士名錄墻 后人終“見”祖先感慨萬端
威海劉公島上有一面長達18.88米、寓意北洋海軍1888年成軍的北洋海軍將士名錄墻,銘刻著近600位北洋海軍將士的姓名、職銜,其中就有劉素華的祖太爺劉相忠。劉相忠是致遠艦上一名三等水手,致遠艦沉沒后,管帶鄧世昌落入海中,鄧世昌的親兵劉相忠游近遞來了救生圈,但被鄧世昌用力推開。在《北洋海軍將士名錄》墻找到劉相忠的名字,劉素華情緒有些激動,她說:“121年了!我的父親生前至去世還一再囑托我們一定要找到祖太爺。我終于完成我父親的遺愿了。”
在北洋海軍將士名錄墻前,福建船政名杰及北洋海軍將士后裔們低頭默哀并依次上前獻上鮮花。隨后,將士后裔一行人參觀了甲午戰爭陳列館,在陳列館尾廳,將士后裔們紛紛簽名題詞留念,抒發著自己對先輩們的緬懷之情。
據了解,福州(馬尾)船政學堂是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由左宗棠奏請創辦,在船政大臣沈葆禎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設立。初建時稱為“求是堂藝局”,為求人才沈葆禎主持了求是堂藝局的首次錄取考試,親自為考試制定、批閱試卷,求是堂藝局首次錄取考試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后來成為北洋水師學堂教習的嚴復。1867年馬尾造船廠建成后搬遷至馬尾遂改名為船政學堂。在沈葆禎的苦心孤詣下船政學堂培養出了中國的第一批近代海軍軍官和第一批工程技術人才,由船政畢業的學生成為了中國近代海軍和近代工業的骨干中堅。
今年是福建船政創建150周年,清政府批準建設威海衛劉公島海軍基地130周年,也是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誕辰180周年。劉公島作為北洋海軍的誕生地、甲午戰爭的主戰場,在這里舉行祭奠活動,對傳承和發揚海軍英烈的愛國精神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