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公共自行車 資料圖濰坊公共自行車 資料圖

  年初,建設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被寫進2016年要為民辦的15件實事,讓市民十分期待。轉眼一年就要過去,全市的公共自行車依然沒有任何動靜,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時間內,公共自行車能出現在濟南的大街小巷嗎?

  啥進展?

  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一切都在向前推進

  發展公共自行車租賃,不僅可以緩解交通擁堵,還能鼓勵人們綠色出行,大街上行走的統一標識自行車,更是提升濟南城市形象的行走的廣告。在省內多地公共自行車都已十分成熟的當下,作為省會的濟南,卻一直沒能擁有自己的公共自行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濟南市民終于盼來了能騎上公共自行車的時間。“建設全市建成區范圍內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這一條民生實事,讓市民孔女士心里有了底:“往年政府要為民辦的實事都如期完成了,寫進實事里,應該說明這事今年準能成了。” 在今年4月正式對外公布的《濟南市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也明確將建設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給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建成,又上了一道保險。

  可是從1月份實事公布,一直到11月份,孔女士卻一直沒有等到公共自行車的影子。等來的只是歷下公共自行車招標停止、天下第一泉公共自行車名存實亡這樣的消息。“公共自行車在濟南的推廣為啥就這么難呢?”

  建成公共自行車系統,今年還有戲嗎?對此,這件民生實事的辦理單位濟南市停車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件實事肯定能完成,要不怎么跟市民、人大、政協交代?”但該負責人同時表示,關于運行模式、運行的規模,現在都還沒確定,因此無法對外公布。“前期的工作基本都已完成,今天上午又剛剛開過調度會,一切都在向前推進。”

  難在哪?

  停車難斷頭路多

  影響了推進速度

  “我們前期調度的時候也發現,這件實事在十五件實事中,屬于進度較慢的”,濟南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既然已經下決心要在今年解決公共自行車問題,為何進度還這么慢呢?對此,濟南市停車辦上述負責人表示,“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停車難,濟南的建成區,現在可以說是寸土寸金,找到合適的停車位置的確不容易。濟南市停車辦相關負責人也曾表示,目前濟南市停車場以配建停車場為主,比例達到87%以上,社會停車場比例較低,推動較慢,這對于建立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是個難題。對此,省政府參事、省政協常委、山東建筑大學教授鄧相超建議,可以由公交公司配合,在公交場站辟出一塊區域作為自行車的停車區域。

  濟南市停車辦工作人員還曾表示,之所以推廣慢還有道路的原因,因為濟南存在多條斷頭路,慢行交通體系不成網。“不僅會使得一些慢行者‘無路可走’,而且行車安全也保證不了。”

  在這方面,其實濟南已經在進行改進,從今年來看,密集修路過后,旅游路、濟大路等道路都已經加裝護欄專門隔離出自行車道。“這些其實都不是理由”,鄧相超表示,杭州推行公共自行車前,杭州媒體前來向他取經,“我說首先要接受濟南的教訓,當做‘一把手’工作來做,后來杭州市委書記親自抓,就成功了。”

  支個招

  最好一小時內免費

  不能看成盈利工具

  “從沒有到有,這就是一個進步”,孔女士對于濟南市的公共自行車,要求并不高,“但肯定還是希望能夠更加完善一些。”

  鄧相超也認為,如果濟南建成了公共自行車的租賃系統,最好一小時內可以免費,提高人們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需要布點合理、密集,“如果沒有形成網絡就沒有意義”。

  “現在濟南霧霾、堵車這么嚴重,如果有公共自行車,很多市民可能就會選擇騎自行車上班,還可以真正解決公交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鄧相超舉了濰坊的例子:“濰坊現在已經有2萬多輛公共自行車了,在他們的政府機關,幾乎人人騎自行車上班。”

  在鄧相超看來,建設一個完善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其實沒有那么難。“最好的方式就是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找最專業的人來干這件專業的事,但是政府需要全力配合”。

  “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建立就是為了給老百姓提供方便的,絕對不能把它看成盈利的工具”,鄧相超表示,老百姓方便了,開車出行減少了,其實這也是在為政府分憂。

  延伸閱讀

  十五件民生實事

  目前已完成10件了

  還有一個多月,這一年就結束了,今年年初政府承諾要為市民辦的十五件實事都辦理怎樣了呢?17日,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十五件實事當中已經有10件已完成。

  沒完成的5件實事中,除公共自行車以外,也都有了詳細的進度。

  “今年的實事里,有像過黃河免費這樣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更多的是需要把工作貫穿全年才能完成”,濟南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其他幾件未完成實事中,26座山體綠化任務目前已經完成6座,其余20座都在進行中。“因為前期的招投標會占用較多時間,因此建設較晚,但到年底都可以完成”,濟南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市政公用局負責的啟動200處居民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工程目前也在推進過程中,“已有120余處資料齊全,正在全力推進。”

  濟南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五小水利”工程已完成90%,年底12月底前全部建成。

  實施生活燃煤清潔化治理工作,現在也已經完成94%以上了,濟南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年底之前也可以完成。

  已經完成的10件實事

  一、優化教育資源,開工新建、改擴建49所中小學校。全市計劃開工新建、改擴建49所中小學校,逐步統籌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問題。(市教育局負責)

  二、強化養老服務,新建打造100處標準化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和農村幸福院。新建打造標準化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30處、農村幸福院70處。(市民政局負責)

  三、促進巾幗就業,實施婦女就業創業工程。依托陽光大姐培訓2萬名婦女,安置婦女就業16萬人次。(市婦聯負責)

  四、化解企業困難,推動44戶困難企業幫扶解困和改革發展。按照“安置職工解決一批、依法破產退出一批,調整改造搞活一批、戰略重組發展一批”思路,基本完成44戶困難企業幫扶解困任務,推動企業改革發展。(市國資委負責)

  五、加快脫貧解困,實施光伏扶貧工程。選擇100個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宜種養或發展其他產業的貧困村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總建設規模5000千瓦,年增加貧困戶收入約500萬元。(市發改委、農業局負責)

  六、減少大氣污染,推進燃煤鍋爐、工業爐窯淘汰(改造)。完成134臺(座)燃煤鍋爐和重點工業爐窯淘汰(改造)。(市環保局、市政公用局負責)

  七、推進攜河發展,解決濟南牌照車輛過黃河收費問題。(市發改委、交通局、財政局,濟陽縣政府負責)

  八、打造便捷生活,實施“互聯網+”信息惠民工程。(市政府辦公廳牽頭)

  1、建設網上公共法律服務大廳。開發掌上公共法律服務手機應用,制作電子地圖,方便群眾通過網絡獲取律師、公證、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市司法局負責)

  2、建設智能停車服務誘導系統。建立中心城區道路停車泊位管理和信息服務平臺。(市停車辦、濟南停車集團負責)

  3、建設“掌上公積金”手機客戶端平臺。實現業務在線辦理、業務預約、排隊實時查詢、賬戶變動通知、貸款還款提醒、智能問答等功能。(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負責)

  4、微信辦理戶籍業務。通過微信實現4大類、19小類、26項戶籍業務辦理,群眾足不出戶,通過“濟南陽光戶政”微信平臺就能辦理戶籍業務。(市公安局負責)

  九、加強群團服務,建成200家基層群團陣地共同體。由市總工會牽頭,以工、青、婦、科協、殘聯、紅十字會為責任單位,從2016年起3年內建立覆蓋縣(市)區、鄉鎮(街道)、社區(企業)三級基層群團組織服務陣地共同體600家,健全群團組織“信息、惠民、活動、維權”四位一體工作體系。2016年建成200家。(市總工會負責)

  十、繁榮文化生活,300場公益演出進基層。組織市屬藝術院團深入鄉鎮街道、社區農村、學校軍營等地進行公益演出,全年計劃安排演出300場。(市文廣新局負責)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雅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