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兩點,濟南市中區法院開庭審理了一件合同糾紛案,在庭審現場的原告席前,當事人沒有如往常一般坐在位置上等候開庭,而是出現在了原告席上豎起的顯示屏中。利用如今普及的移動互聯技術進行隔空庭審,這在我省尚屬首次,濟南市中區法院十六里河法庭敲響了全省互聯網庭審第一槌。 見習記者楊紫慧

  “隔空對話”解決當事人出庭難題

  原告濟南盈年公司與被告宋淑香委托合同糾紛一案,濟南市市中區法院定于2016年9月27日14時30分開庭審理。

  但在庭審前一天,原告打電話到法院,稱因季度末稅務檢查,要求更改開庭時間。主審法官考慮到被告在外地工作,這個時間應該已經請假回到了濟南,如更改開庭時間,不僅會給當事人增加經濟負擔,更有失法院公正司法形象。經過認真考慮,并征求了雙方意見,法官決定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視頻開庭,原、被告均表示同意。

  這次庭審,原告直接在其所在公司辦公室內,通過互聯網下載濟南市中區法院互聯網遠程庭審軟件,直接鏈接庭審現場,對包括質證、辯論等環節在內的整個庭審過程均通過互聯網完成,未到庭的當事人與到庭的當事人及審判人員均能做到面對面,原告通過互聯網視頻看到的庭審現場無死角。庭審得以順利進行。

  網上開庭,還同步網上直播

  本次高效、便民的互聯網庭審,受到了訴訟參與人及旁聽人員的一致認可,大家普遍感覺到互聯網開庭很快會撲面而來。濟南市中區法院對本次互聯網開庭,同時也通過微信、微博公眾號進行了同步視頻直播。

  “這也為當事人節省了訴訟的成本。”本次庭審的十六里河法庭副庭長郭慶軍表示,全省下一步積極推出的互聯網開庭,其主要目的就是便于當事人參加訴訟,有些當事人在開庭前,因個人原因不能來開庭參加庭審,為此我院推出了網絡開庭。

  郭慶軍對于本次互聯網開庭進行評價時說:“雖然原告沒來法院開庭,但是通過網絡視頻,她能夠像到院開庭一樣,整個質證程序、辯論程序,每個環節都能和法官、和對方當事人做到面對面,視頻的直播也能做到無死角。”

  記者在現場看到,遠程參與訴訟的原告人,雖然沒有身處法庭,但對整個訴訟的參與度,并沒有因為距離而被削減。通過攝像頭參與審理的她們反而更為輕松自然,對于遠程打官司的適應度非常良好。

  手機上打官司,也沒問題了

  “當事人在遠程的話,可以通過手機、PAD安裝APP,使用筆記本、臺式電腦的話,通過軟件直接就能進入系統。”互聯網開庭客戶端軟件工程師呂相群介紹說,如果當事人在家中、辦公場所進行出庭的話,需要安裝終端后登錄應用軟件,登錄時有安全認證,防止無關人員進入到法院庭審的網絡系統。

  隨后,呂相群向記者展示了互聯網開庭軟件的使用步驟。“首先進入系統選擇案子,也可以手動添加(案子);然后在案件審理方式中選擇‘互聯網開庭’;選擇好之后,呼入當事人,當事人需要通過完成身份認證,登錄APP或者終端軟件;如果當事人不在線,可以對其進行呼叫,當事人在線之后,可以將其呼入進來;最后,需要開庭的話,點擊‘立即開庭’。”他指著電腦屏幕上的實時畫面說,這樣就實現了開庭錄制,右上角會出現錄制畫面,原告說話會把他的發言切到主畫面上,法官發言主畫面就會換到法官,被告發言會變成被告。

  呂相群說:“這次是一方當事人進行遠程,以后雙方、多方當事人都可以同時進行遠程。原、被告兩方當事人都不到現場也是可以的。”他還告訴記者使用這樣的技術遠程出庭,庭審參與可以達到無死角、身臨其境的感覺。

  庭審結束之后,當事人紛紛走出法庭,但市中區法院的工作人員和互聯網軟件的技術支持方,仍然在現場對于本次庭審情況進行總結和調試,發現可以改進和調整的操作內容。

  來源: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