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南8月28日訊 昨天,央視《新聞聯播》聚焦濟南玫德鑄造有限公司,對公司調結構轉方式進行了重點報道。閥門、彎管、接頭,這些都是大工業里的小配角,然而生產這些產品的山東民營企業玫德鑄造,硬是從一家不知名的縣屬集體企業,成長為年銷售收入37億元的全球同行的領跑者。

  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走進玫德鑄造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就像走進一個智能工廠,不僅鑄造設備是世界頂尖的,生產線都是無縫連接。

  而就在十年前,玫德的鑄造車間里還是鐵水四濺,那時候,企業憑借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向規模要效益。但落后的生產方式已經越來越難吸引人,2008年開始,公司爆發大規模離職潮,當年3053人出走,占到了總人數的近六成。

  既然沒人愿意干,那么能不能讓機器自己干呢?玫德把突破的靶心瞄向了瑪鋼管件,它的30道工序幾乎涵蓋了鑄造行業全流程的工藝,瑪鋼自動化也就意味著整個玫德的智能化。

  為此,企業拿出了銷售收入的5%用于創新,鼓勵每一個員工都成為企業的“拉車人”。小創新小獎勵,大創新大獎勵。這一下就把員工的積極性激發了起來。

  王寧就和他的團隊盯上攻絲機,琢磨著如何讓它能自動化起來,減少不合格率,于是他們利用休息時間,一次次攻關,四年的時間,終于研發出來了自動攻絲機,使得螺紋管件質量大幅提升,銷量躍居全球第一。

  2012年到今年上半年,企業就有近兩萬項創新項目通過驗收。如今的瑪鋼生產線,相同產量下工人數量比原來減少了70%,智能車間讓黑砂遍地的傳統鑄造徹底消失。在這背后,是大家對創新的執著與認同。

  在創新思想的激勵下,玫德員工讓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企業的產品也在130多個國家占領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