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村子幾十年才出一個的博士,臨沂沂南縣的曹繼華曾是全家乃至全村人的驕傲。只是,在所有人都等著他衣錦還鄉的期待中,曹繼華辭去了眾人眼里的好工作,回來為村子辦了一個圖書館。
在一片嘩然中,小河圖書館成立了。一心撲在圖書館上的博士,回家后卻沒有什么掙錢的路子。也許是由于種種壓力,曹繼華離開了家,11年杳無音訊,父親臨終前都未能見他一面。如今,圖書館由弟弟曹向榮照看,他也在熱切地盼望著再見到哥哥。
書越來越多,借書人卻越來越少
立秋的午后仍然炎熱,15日,記者進入沂南縣湖頭鎮曹家小河村,在一座漫水橋東行不遠的路北,43歲的曹向榮站在路邊向西張望。驕陽下他的眉頭緊鎖,卷著的褲腿下是一雙赤裸著的張著裂紋的腳。
這里是他的家,一間屋子的門口斜著一塊木板,上面寫著:“山東省沂南縣小河圖書館”。“小河”兩字讓人覺得清新又富有詩意,只是圖書館的故事卻帶著悲傷的色彩。
2016年,是曹向榮接手小河圖書館的第11個年頭,但他并不是圖書館真正的主人。創辦人是曹向榮的三哥曹繼華,他已離家出走11年,時至今日,曹向榮仍然一有機會就想辦法打聽哥哥的下落。
進入圖書館,是兩排藍色的鐵質書架,每一層都陳列著滿滿的圖書。“這只是圖書館的其中一間屋,這兩年陸續又有人捐書,現在圖書館大約有7萬冊書。”曹向榮說。
館里的圖書仍在不斷增加,只是這兩年來圖書館借書的孩子卻變少了。書架上那些已經蒙了薄薄的一層灰的書籍,寂寞地縮在一起,似乎也在無聲地印證著曹向榮的話。
“以前大學生、初中生放了寒暑假,都喜歡來圖書館借書看,小學生數量相對少,這兩年正好相反。現在手機這么普及,‘低頭族’不少,大孩子獲取知識的渠道也越來越多,紙質書對他們的吸引力下降了。”曹向榮懂得圖書館冷清的原因,卻也沒有改變的好辦法。
博士辭職回村,辦民間圖書館
“不知道三哥看到圖書館現在的樣子,心里怎么想。”曹向榮坐在圖書館的長椅上,看著窗外自言自語。他嘴里的“三哥”,就是小河圖書館的創辦人曹繼華。
曹繼華比曹向榮大3歲,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他1990年考上中國農業大學,1994年考上碩士研究生,之后又考上了博士。只是曹繼華是博士肄業,因為他拒絕修改論文,也沒有參加答辯,最終也沒有畢業。
離開學校后,曹繼華沒有像多數同學那樣留在北京,而是去了海南,家人對他的工作很滿意。但他在海南也沒有待太久。從農村出來的曹繼華,對“知識能改變命運”深信不疑,早在畢業前,曹繼華就向同學們表達了想回家辦個圖書館的愿望,計劃著以后能在全國范圍內開辦,同學們也挺支持,還贈送了他一些書。
2004年初,在眾人的幫助下,小河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盡管只是借的房子,書還是放在床上。家人一直替曹繼華照看圖書館,不過曹繼華似乎并不滿意,當年的“五一”前夕,曹繼華表達了要辭職回家照看圖書館的想法。
“我父親堅決不同意,家里人也不支持。誰都不想讓他放棄海南的好工作,家里節衣縮食供他讀了這么多年的書,他就這么辭職回來了,父母難以接受。”曹向榮說,“但我三哥是個很執著的人,家人不同意,他還是做了這樣的決定。”
重壓下悄然離家,11年音訊全無
就這樣,34歲的曹繼華,穿著仍然樸實得像個老實巴交的農民,除了鼻梁上的眼鏡,讓他看起來有些不同。
圖書館剛開辦時,來借書的村民不少,也有人會說他幾句,覺得他在家辦圖書館實在是大材小用了。寡言的曹繼華并不回應,只是默默地踐行著自己的想法。
父親曹淑令覺得,兒子上了這么多年的學,如今沒有個穩定的工作,卻被圖書館牽絆在家,忍不住每次吃飯的時候說他幾句。“說得多了,三哥干脆不回家吃飯。買了箱餅干,吃住都在圖書館。”曹向榮說,回家以來,曹繼華承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人也越來越沉默。
家里人始終覺得,不管咋說,必須得出去工作,不能讓圖書館給“拖累了”。親戚們你一千我兩千,給他湊了幾千塊錢,讓他出去找工作。
2005年正月十六,家人發現曹繼華離開了家。剛開始家人還挺開心,曹繼華終于想通了,愿意去工作了。
“過了一段時間我給三哥打電話,他說在泰安,又過了幾天,我再打就停機了。”曹向榮說,曹繼華就這樣沒有征兆地消失了,一走,就是11年……
弟弟守著圖書館,等三哥回來
曹繼華離開后不久,村里一個孩子在離村子不遠的山下放養,在一棵銀杏樹下發現了一個塑料包。里面是小河圖書館借閱記錄、押金單據。曹向榮說,三哥話少,喜歡來一個人來這里待著。
這些年,除了2006年,有人說曾在內蒙古見過曹繼華,以及一個沒有什么有效信息的身份證號以外,尋找哥哥的事情幾乎沒有進展。
曹繼華離開后,曹淑令也很少去圖書館了,見到兒子曾待過的地方,曹淑令心情復雜,可一個樸實的農村老人,他有情緒,只會憋著。直到2015年曹淑令去世,他也未能見到離家的兒子。
“三哥一定還活著,在某一個地方。現在圖書館人不多,我還是會堅持守著,有生之年,我仍希望能見到三哥,讓他看看,他創辦的圖書館,仍然在。”曹向榮說。
11年前,沒有人知道,曹繼華究竟帶著怎樣的心情,帶著他未竟的烏托邦圖書館之夢離開。11年后,他的弟弟仍奮力堅守著他創辦的圖書館。
11年,兄弟仍在尋找哥哥,母親仍在等待兒子。
記者 英子 周廣聰
來源:魯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