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放在家庭教育上同樣適用。高考結束后,齊魯晚報記者采訪了全省十余位高考學霸家庭,發現他們的家庭教育方式驚人相似,陪伴孩子、尊重他們的選擇、保護他們的學習興趣是共同的信條。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管教”

  許多人認為,學霸背后都有一群舉著鞭子的虎媽狼爸,他們的“嚴教”才有了孩子的優異成績,因此,面對學霸父母,許多家長通常會問:“你們是怎么管的孩子?”其實,優秀的孩子是“管”不出來的,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教育。

  孫昊是平陰一中畢業生,以718分的成績被中國科學院大學錄取,他的媽媽孫久華是平陰一中一名普通的政治老師,爸爸是當地普通的工人。孫久華說,如果說培養,那就是給了他讀書的氛圍,“他讀書的時候,我們也讀”。孫昊閱讀興趣廣泛,童年和少年時代讀的許多書,大多是媽媽買來自己讀的。

  即墨實驗中學宋修博的父親宋義文把“良好的學習氛圍”,列為孩子取得好成績的第一要素,“他讀書的時候,我們也陪著看看書,環境安靜,孩子安心。”他說。

  興趣得到開發,為自己而學

  許多人想象中,學霸只是應試技巧嫻熟、會做題。這是太大的誤解,學霸們從學習中發現了興趣,興趣使他們更加專注,專注中獲得了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有了為之努力的明確目標,形成了良性循環。

  煙臺一中文科考生秦若晨取得了651分的高分成績,她說:“我喜歡歷史、政治,特別是哲學部分,其中對于認識論那一部分特別喜歡,常研究我發現其實里面有很多好玩的東西,感覺學它一點不枯燥也不累。”

  孫昊更是興趣廣泛,雖然是理科生,但科幻、科普、哲學及歷史的書籍,他無所不讀。書,讓孫昊發現了科學之美,加深了對自己和社會的認識。他的高考語文成績考出了136分的高分,與愛讀文史類書籍不無關系。在志愿填報時,孫昊婉拒了北大、清華的經管類專業,目標明確地要當一名物理學家。

  宋修博的父親宋義文也說,孩子有為自己而學的心態,有明確的目標。

  選擇被充分尊重,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在采訪了多位學霸的父母后,齊魯晚報記者發現,“尊重孩子”幾乎是每一位父母都會提到的。安徽高分考生丁雅琦的媽媽對其他媒體表示:“只要孩子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她的道路無論怎么選擇,我都絕對支持!”尊重孩子的興趣,尊重孩子的選擇,這讓孩子更加知道自己追求什么,更加為自己負責。

  宋義文說,孩子一度愛學農業,后來又喜歡航天,他的興趣隨著認識的不同而變化,他們都支持。成績出來后,他們也只是提了些建議,學校專業都是孩子自己決定的。孫久華也對齊魯晚報記者說,現在的社會太浮躁了,她很高興孩子有一個當科學家的堅定目標,她會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