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表示,他雖然不認可“東北經濟斷崖式下滑”的提法,但也清醒地看到數據背后暴露出的結構性衰退問題。梁啟東說,遼寧的經濟發展受限于傳統工業結構。遼寧是老工業區,能源行業和大宗商品生產等傳統工業是該地的支柱產業。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定勢讓遼寧甚至整個東北地區經濟都產生了“路徑依賴”。但是近幾年,傳統產業的優勢在減弱,投資和制造業在整個經濟中的重要性出現下滑,使得東北地區的工業產品需求大幅減少。
“這幾年遼寧的工業形勢不好,工業里的支柱工業包括鋼鐵石化冶金造船等都很糟糕,產能過剩問題突出。”梁啟東用“老”、“重”、“剩”三個字概括了遼寧的工業問題,認為遼寧工業重型化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規模以上工業增速是負增長,遼寧GDP增速自然上不去。”數據顯示,自2015年至今,遼寧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都是負增長,今年上半年增速則為-7.7%,也導致工人大量流失。
不過,對于同處東北地區與遼寧接壤的吉林省來說,經濟似乎已出現轉好。得益于汽車制造業的發展,該省的經濟增速自2013年以來也首次趕上全國水平,今年上半年GDP增速為6.7%。不過,該省和遼寧省一樣,財政收支差額都很大。2015年吉林財政支出為3217億元,比上年增加303.9億元,增長10.4%,而財政收入則只有1230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收支差額為1987億元。
此外,同處東北地區的黑龍江省至今未公布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根據第一季度數據,黑龍江、吉林、遼寧經濟增長速度均低于全國增速,遼寧負增長1.3%,黑龍江5.1%,吉林6.2%,曾經的“共和國長子”經濟增速在全國墊底。
重慶、貴州、西藏GDP增速位列前三
雖然東北地區經濟增速滯后低迷,而且普遍呈現兩位數增長的黃金時代也已成為歷史,但今年上半年中國仍有三個省市區保持了這樣的增速。這三個地方分別是以10.6%的成績居GDP增速榜首的重慶和西藏,以及以10.50%位居其后的貴州,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省市區均位于中國西部。
為科學反映全國不同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國家統計局將全國的經濟區域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區。事實上,從最新公布的各地GDP增速數據來看,西部GDP增速也是最快的,中部也已成為新的增長極,東部增速稍有放緩。
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這12個省市區屬于西部區域。從2016年上半年GDP增速前十名看,西部省區最多,占了四個,除排名前三位的,還有排在第八位的青海省,其經濟增速為8.3%。在這12個省市區中,僅云南省低于全國上半年GDP增速0.1個百分點。
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山西為中部6省,除了山西省上半年GDP增速為3.4%外,其余5省均保持著較快的GDP增速,均跑贏全國。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為東部區域。天津和江蘇分別以9.2%和8.2%的上半年GDP增速位列前十,但北京、上海、河北均未跑贏全國上半年GDP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廣東、江蘇、山東仍是GDP總量的前三名,但山東和廣東、江蘇之間的差距在逐漸加大。數據顯示,上半年山東全省實現GDP總量為31688.3億元,比廣東和江蘇分別少5669億元和4843億元。而去年同期,山東比廣東、江蘇分別少4795億元和4194億元。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雖然沿海地區的工業占比都比較大,但是相比廣東和江浙,山東的工業以國有為主,市場化的程度不高,而且民間資本參與程度并不高。在如今能源、重化工業行業下行的情況下,所受影響相對來說也會大一些。(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