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濟南,驕陽似火。濟南打造區域性經濟中心的建設,同樣火熱。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全市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5%,進出口總額增長17.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6%,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達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呈不斷上升趨勢。現代泉城建設已起勢待飛。

  工業升級 老樹頻開新花

  計劃于今年12月建成投產的潔凈煤氣化技術項目,將成為老工業企業山東晉煤明水化工集團轉型升級的突破口。該項目采用先進的粉煤氣化技術,以劣質煤炭為主產業鏈,就地轉化為基礎化工產品,并為其下游產品替代能源提供原料,直至原生資源全面綜合利用,形成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這僅僅是濟南工業經濟在摸索中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

  作為老工業基地,濟南轉型升級勢頭明顯。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440.7億元,同比增長10.5%,高于全國6.3個百分點,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投資增長30%以上。其中,浪潮服務器產量增長39.4%,出貨量全球第一。力諾光伏產品、北車風電設備、寶雅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裝備產值快速增長,訂單遠超市場預期。山東首臺大直徑地鐵隧道盾構機在濟南重工下線,二機床五軸聯動數控鏜銑床獲沈陽飛機、昌河飛機等航空主機廠批量訂單。全市工業機器人企業超過20家,魯能智能電力巡檢機器人、時代試金碼垛機器人、山東奧太焊接機器人等產品發展空間巨大。

  項目提速 新“第一高”奠基

  7月22日,濟南中央商務區(CBD)暨綠地山東國際金融中心(IFC)奠基,這標志著全新的濟南第一高樓建設正式啟動,這也是繼“濟南綠地中心”建成后,綠地在濟南投資建設的第二棟超高層建筑。CBD市政道路及地下綜合管廊于近期開工建設,意味著規劃面積200萬平方米的中央商務區“地下王國”離我們越來越近了。這個有8個恒隆廣場大的地下空間,規劃有軌道交通、商業、停車、地下步行系統等,將成為濟南最大的地下城。一系列圖景,讓濟南市民對這座劃時代的“經濟森林”充滿遐想。這正是濟南大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的最好印證。

  今年以來,全市重點項目投資低開高走,逐步加快,由一季度的168.5億元提升至二季度的264.4億元,季度投資增幅達56.9%。項目開工率不斷攀高,截至6月底已開工項目136個,開工率達90.7%,同比提高8.9個百分點;單體項目投資持續增加,上半年重點項目單體平均完成投資2.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0.8億元,增幅38.1%;年度投資計劃完成率達56.5%,近年來首次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目標,項目建設完美開局,創5年來最好水平。

  從項目類型不難看出,經濟中心項目的支撐作用明顯。記者從市發改委獲悉,1-6月份,我市71個區域性經濟中心建設項目開工68個,開工率95.8%,高出平均水平5.1個百分點;累計完成投資232.4億元,占同期打造“四個中心”項目完成投資額的77.7%,占全部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額的53.7%,項目進展迅猛。

  環境優化 “讓小蝌蚪成鯨魚”

  在位于高新區的鑫盛大廈,智匯藍海互聯網品牌孵化基地已經初生萌芽。這座由濟南市政府和韓都衣舍電商集團聯合打造的孵化基地,成為國內首個生態賦能型孵化器,計劃用3-5年時間,爭取孵化、助推50-150家互聯網品牌企業,預示著濟南打造“互聯網品牌之都”翻開新的篇章。“一只小蝌蚪孵化成青蛙,這不叫孵化,叫自然成長,我們要做的是把蝌蚪孵化成鯨魚。”韓都衣舍董事長兼CEO趙迎光說。建設區域性經濟中心,濟南需要有更多這樣的孵化器,來幫助創業青年、中小企業快速成長,或許它們將來有一天也會成長為參天大樹。

  為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我市設立了小微企業互助合作基金,建立了科技金融企業池、銀行池、擔保池和項目信息庫“三池一庫”,入池企業600家。此外,我市還下發了《關于政府購買社會力量服務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規范政府購買服務的主體和程序,積極推動政府服務方式轉變。

  一份來自市經信委的統計數據顯示,隨著我市創新創業環境逐步優化,中小微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1-6月份,全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5.9萬戶、總數51萬戶,分別同比增長17.1%和17.7%;其中新登記民營企業2.5萬戶、總數18萬戶,分別增長29.3%和33.6%。全市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達到37家,鑫茂科技城獲批國家級創業輔導示范基地,我市成功入選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

  智慧城市 卡車也玩B2B

  你習慣在網上買衣服,甚至在網上買家電,但是你在網上買過卡車嗎?前段時間,中國重汽“智慧重汽電子商務平臺”上線,造卡車這樣的傳統產業都來玩電商,其他產業還會遠嗎?

  作為促進新一代信息系技術成長的重要發展契機,智慧城市建設將成為經濟建設一個有力的突破口。記者從市經信委了解到,目前智慧泉城頂層規劃設計已經完成,已經有5個縣(市)區啟動智慧城市建設。

  據第三方大數據公司統計分析,上半年全市電商交易額突破1700億元,增長35%,中小企業電商普及率70%。電子政務服務面繼續向醫療、衛生、教育、環保等各領域擴展。截至目前,共有83個部門、217項新建業務系統在政務云運行。70%的市級部門現有系統實現了集中管理,市級70%的新建項目依托政務云中心建設運行,90%的部門利用了互聯網統一出口,建設和運行成本降低約20%以上,智慧濟南的步伐正在加速邁進。

  專家觀點

  濟南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征

  以高精尖產業反哺傳統產業

  現在是一個拼高附加值、高精尖技術的時代,建議政府考慮通過大力發展戰略新興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朝陽產業來反哺傳統產業。“互聯網+”的“+”號后面的實體經濟如何發展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新技術和傳統行業要做到有機銜接,避免出現“兩張皮”的問題。比如說軟件產業濟南就發展得很好,通過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這是一條捷徑,也是必由之路。

  濟南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偉

  緊抓人才戰略,提速創新驅動

  濟南高校和科研機構眾多,在高層次人才方面具備一定的基礎。但是,這些優勢需要政策推動,為科技人員提供發揮才能的環境,產生1+1>2的作用,從而為創新驅動提供條件。充分發揮山東大學等高校以及科研機構在創新驅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大研發力度,注重成果轉化。此外,建議在培育好本土人才的基礎上,加大海外人才的引進力度,與國際前沿知識接軌。

  “彎道超車”的起勢之思

  新常態下,隨著發展速度的放緩、發展難度的提升,不少城市判斷,在“剎車慢行”的大背景下,正是把握危機中的“機遇”加快發展“彎道超車”的良機。“彎道”中的濟南,提出了打造“四個中心”的宏偉藍圖,其中“區域性經濟中心”居于首位。駛入“十三五”的千年古城,對“超車”的期待更為迫切。

  察勢者智。彎道超車,前提是起好勢,沒有好的勢頭,根本不會有超越的機會。今年是“四個中心”建設的破題起勢之年,上半年我們的勢頭怎么樣?

  全市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3%,怎么看這個數據?有人感到悲觀:全市的目標任務是8%左右,相比之下還有不小差距。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一數據和全省持平,而且,實現GDP的快速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說快就快。應當看到,我們是在轉型之中發展,雖然速度暫時沒有顯現,但蓄勢的效果已然達到。招商引資大增25.2%,實際到賬外資提升到全省第二;工業用地大增46.8%,近年來首超房地產用地;重點項目投資額近年來首次完成“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目標,為5年來最好成績……在穩中有進的趨勢下,勢頭越來越好,積極的因素越來越多,為未來的提速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一年多之前在“解放思想大討論”務虛會上初繪藍圖,到半年多之前明確“三年行動計劃”,再到不久前交出令人滿意的“半年報”,濟南可以向世人宣布:勢頭已起,我們已經跑起來了!

  實踐證明,起勢之后還要持之以恒地跑下去,才能到達目標。濟南的區域性經濟中心已經展現出了良好勢頭,只要我們堅持走下去,持之以恒地實施“三大戰略”、堅持“三大途徑”、激發“三大動力”、強化“三大保障”,堅定不移地抓好“三項重點工作”、打好“三大攻堅戰”,就一定能實現“一年有勢頭、兩年有看頭、三年有突破”的目標,打造與經濟大省省會、副省級城市相對應的經濟實力。

  成績不能掩飾問題,起勢更需克服缺點。濟南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總量偏小,特別是存在著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經濟、外向型經濟等突出短板。打造區域性經濟中心,短板亦是潛力,劣勢也可變為優勢,最終的結果取決于如何補齊這些“短板”。補齊投資短板,重點要抓基建投資、民間投資、民生投資;補齊工業經濟短板,要把智能制造和“互聯網+”作為重要引擎,堅持走工業強縣思路,發揮園區的重要戰場作用;補齊外向型經濟短板,重點是體制機制和產業平臺的突破。把補短板、促提升作為建設區域性經濟中心的重中之重,下定決心,抓住要害,找準突破,就能變壓力為動力、化劣勢為優勢。

  對城市而言,要實現“彎道超車”,無論是區位上的先天特長,還是行政上的客觀優勢,都不如人的因素關鍵。齊河縣與濟南城區一北一南,隔黃河相望。雖不屬濟南地域,但齊河照樣可以依靠思想的解放、思路的領先,打造“省會后花園”、濟南的“衛星城”,在“彎道”連續超車。鮮活的實踐說明,先天條件和客觀因素無法改變,但依靠后天優勢,同樣可以闖出一片新天地。跑起來的濟南讓人充滿期待:跑起來,就別停下,無論前面是荊棘滿途還是溝壑橫生;跑起來,再快一點,闖過一個個彎道,最終達到我們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