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村子不解困 干部不撒手

  仲夏時節,在山東濱州市5200多個行政村里,有這樣一群人在忙碌:田間地頭,他們揮汗如雨與村民同勞作;農戶家里,他們與村民促膝拉家常……為幫助群眾脫貧攻堅,濱州市開展“聯村為民活動”,市委書記張光峰說:“開展聯村為民活動就是讓干部帶著感情下,面對群眾走,朝著民意干,村子不解困,干部不撒手。”

  帶著感情下,化解群眾心結

  走進濱州市杜店辦事處南任村,村內的水泥路整潔如新,50米一盞的路燈整齊劃一,花池內的月季嬌艷欲滴。“水通了、電穩了,村居豁亮了,生活滋潤了,多虧駐村干部的到來。” 65歲的老黨員任益江說。

  任益江說的駐村干部是巴新明。2015年年初,巴新明由市委農工辦來到南任村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成了村里的“第一當家人”。南任村是個老大難村,巴新明從解決群眾反映的難點入手。

  年過八旬的貧困戶任現友與59歲的智障兒子任云成相依為命,巴新明協調有關部門,將任現友父子倆安置到老年公寓。村民任長會的孩子患先天性心臟病,無力承擔高額的手術費用,巴新明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并發動社會力量為其捐款以解燃眉之急……一件件、一樁樁實事辦下來,贏得了群眾的贊譽。

  “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巴新明搬起石頭砸磨盤,來了個實(石)打實(石)。”在村民任泉澤的記憶中,干部駐村年年有,刮陣風就走。

  “你解開群眾的心鎖,群眾就會打開門上的大鎖;你入戶一小步,群眾就解難一大步。”巴新明說。

  在聯村為民活動中,市委常委聯系全市26個薄弱村,每人直接聯系幫扶2—3個村;下派104名干部到貧困村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同時,在全市黨員干部中,開展黨員干部聯戶活動,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人。

  “只有深入基層一線,才能理解群眾的內心世界;只有了解百姓生存狀態,才能體會群眾的冷暖訴求;只有感受群眾的喜怒哀樂,才能把握群眾的所思所盼。”市委副書記、市長崔洪剛說。

  朝著民意干,紓解脫貧之憂

  “每年下來有一萬元的收入,如果按兩年三茬算,收入兩萬元不成問題,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托巴書記的福,讓我有了生活的勇氣。”貧困戶任克雪說。

  南任村沒有什么主導產業,村民靠種地打工掙錢,80%的農戶日子過得緊巴。一年來,巴新明為村里的貧困群眾謀劃了幾個致富項目,畜牧養殖就是其中之一。

  “送錢送物是一時之濟,難解長期之憂,只有變‘輸血’為‘造血’,致富有項目,脫貧不用愁。”南任村幫扶單位主要負責人,市委副秘書長、農工辦主任姬德利說。

  經過考察論證,并由村全體黨員和群眾代表會議通過,南任村將60畝集體耕地土地以入股方式與企業合作,發展觀光農業,村集體每年收入9萬元。

  “輸血”解困,“造血”脫貧。濱州市著力解決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問題,包村工作組培育特色產業、成立農民合作社,幫助農民新上致富項目200余個,新增村集體收入652.28萬元;全市2600多個村集體收入突破3萬元以上,1600多個空殼村“摘帽”,農民收入節節攀高。

  《 人民日報》( 2016年07月24日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