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樹葬儀式不少市民參與

  樹葬儀式中,一位70多歲的老爺子步行來到樹葬區,觀看了整個過程。這位老爺子姓范,他主要是想看看樹葬儀式的具體流程和樹葬區的環境。范先生告訴記者,他老伴去世后,他就有個心愿,就是自己去世后,和老伴就算不能葬在一起,至少能把名字刻在一起。當日,他參觀了金山公墓的樹葬區、壁葬區,也了解了海葬的流程。范先生說,樹葬和海葬的形式很好,環保又不占用土地資源,真正回歸自然,不過沒有辦法把自己和老伴的名字刻在一起,是一個遺憾,正在規劃中的壁葬形式最符合他的要求和心愿,他希望壁葬區能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

  當日上午,還有好幾位市民開車前來觀看樹葬儀式及區域環境。威海市公墓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舉行樹葬活動,是為了進一步推廣骨灰節地葬法,樹立文明節儉辦喪新風,原本此次活動有10位逝者集中樹葬,但最終只有5位,這說明百姓的觀念正在逐步轉變,也還需要不斷改變。隨著觀念轉變,相信更多的市民對樹葬這種形式會持肯定態度,推行文明、綠色的殯葬方式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樹葬區有1600棵塔松

  樹葬區位于金山公墓二期內,位于公墓一期的西側,從公墓西門進入墓園后,往北走轉一個彎就可以到達。

  樹葬區位于威海市烈士陵園東側,與整個墓園隨處可見的郁郁蔥蔥的大樹不同,樹葬區的樹都是生長兩三年的塔松。整個樹葬區比較平整,每隔3米就有一棵塔松。工作人員介紹,這里原本是一塊果園,原來的墓園已不能滿足需求,政府部門注重提倡綠色殯葬,出資向附近百姓征地,每畝地補償49800元,這塊地被選為樹葬區后,工作人員在這片約5200平方米的空地上種了1600棵塔松,并進行平整綠化。每棵塔松下設置4個墓穴,占地0.8平方米,為了節約土地資源,骨灰安葬地點不作任何標記,也不會單獨立碑,每一位逝者的信息都登記在案,以備親屬查詢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