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唇齒相依。

  山東與京津冀是鄰居,是親戚。

  我省“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聊城、德州、濱州、東營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產業轉移,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這一重大事項已列入《“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支持四市等周邊毗鄰地區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高度契合了“協調”發展理念,給山東帶來難得的歷史機遇。

  “四市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使山東又一次獲得國家區域戰略紅利,四市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正在產業承接、科技成果轉化、農產品供應、生態建設、能源資源保障、生活必需品供應等方面打造協同發展區,實現協作共贏。”省發改委主任王忠林說。

  引資引智 精準對接

  聊城、德州、濱州、東營四市瞄準京津冀地區科技資源優勢,加快建設各類科技園區和創新平臺,有序推進與京津冀地區科學技術交流合作。

  其中德州爭取設立中科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德州中心,被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確定為“藍火計劃”試點城市;濱州魏橋集團與中航工業集團合作研制航空航天、軍工等領域的高強高韌鋁合金中厚板;東營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中科院先后組建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研究院、現代農業孵化展示區、國家級鹽堿地改良利用平臺和農產品精深加工中試孵化基地;聊城市定期組織開展“京津大院大所對接會”,建立科研院所對接合作體系。

  “濱州作為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前沿陣地,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濱州市區域辦副主任陳新友認為,“目前,濱州已建成省級以上人才科研載體平臺248個(其中國家級17個),為全市產業成果轉化和工程化開發提供了重要支撐。”

  據德州市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張錦介紹,德州制定出臺了《建設協同發展示范區人才支撐計劃》,爭取省第九屆“海洽會”暨首屆“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周活動落戶。“在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推介會暨重點項目簽約儀式上,德州共引進高層次人才項目13個。”

  濱州市也引進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領軍人才團隊5個,同時入選泰山學者藍色產業領軍人才項目。東營、聊城也建立柔性引才機制,吸引創業團隊、創新人才赴當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