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虛書藏見證國人揚眉吐氣的地方
在大明湖游人如織的雨后,從西南門東側一個小入口進入園區(qū),跨過一座小橋,便能看到一座紅色磚墻的2層建筑,它有一個雅致的名字——奎虛書藏。
這里始建于1934年,當年作為山東省立圖書館的藏書樓,主要用途即藏書及閱覽;但說起它的另一個身份,不少人會立刻肅然起敬。1945年,曾作為第十一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司令部大禮堂使用的奎虛書藏,舉行了侵華日軍山東戰(zhàn)區(qū)簽降儀式。
如今,作為山東省圖書館大明湖分館,這里仍為市民提供讀書借閱服務,但與其他圖書館高端大氣的現(xiàn)代氣息不同,一進入這座小樓,似乎有種氛圍讓你自覺地放輕腳步,生怕打破這里的寧靜。
對市民開放的區(qū)域主要集中在1層,包括普通閱覽室、老年人閱覽室和電子閱覽室等,不少閱讀者坐在書桌前專注地閱覽書籍。正誼中學遭炮擊中彈數枚 補紅瓦銘記國恥
同在大明湖景區(qū)南岸,位于大明湖路與縣西巷交界口西北角,還有一處歷史的見證者,它就是正誼中學,它是濟南公立十七中的前身,后又改為濟南藝術學校。
這處建筑隱藏在一片樹林之中,從景區(qū)內很難看到它的全貌;如果從外面的大明湖路經過,則能看到一處墻體為淡黃色的2層小樓背街而立。
1928年五三慘案時,正誼中學未能幸免于難。這棟樓曾遭日軍炮擊,中彈數枚,學校被迫停課。第二年春天復課后,創(chuàng)始人鞠思敏特意將中炮的地方補上紅色瓦片,將此紅色喻為死難同胞的鮮血,以此教育學生勿忘國恥。
現(xiàn)在,小樓西側圍墻的大門上方,掛有上書“司家院”的牌匾,一側還掛著山東聯(lián)合大學文化交流中心的牌子。與外界游人熙熙攘攘的熱鬧相反,院墻圈起了一塊安靜的世界,無論是否有人知道這里的前世今生,它自巋然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