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曾經奮斗了20多年的煤礦, 韓紀更夫婦倆多少有些傷感。 本報記者 戴偉 攝看著曾經奮斗了20多年的煤礦, 韓紀更夫婦倆多少有些傷感。 本報記者 戴偉 攝

  齊魯晚報4月28日訊 (記者蔣龍龍 邢振宇 通訊員 厲曉偉) 昔日的產煤大縣, 不再生產一噸煤! 28 日, 記者從章丘市獲悉, 目前章丘市屬煤礦已全部閉坑, 成為全國首個關停煤炭產業的 縣 (市) , 累計化解過剩產能260 萬噸/年。 此外, 章丘市還拆除所有鑄鍛行業的2000 多臺燃煤窯爐, 每年少燒煤炭110萬噸。

  章丘曾是全國產煤大縣, 繁盛時年產煤炭350 萬噸, 煤炭產業占財政收入的 “半壁江山” 。 章丘市經信局局長王其坤告訴記者, 到上世紀90 年代, 章丘曾有200多個煤礦, 至少600眼礦井。

  近年來, 煤炭業進入“寒冬” ,價格一路下滑, 章丘不少煤企虧損嚴重,長期開采帶來的生 態問題也日漸暴露。章丘市以小泉城而聞名,長期挖煤對百脈泉等泉水持續噴涌構成不小的威脅。 “面對煤炭產能過剩及其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們下決心關閉全部礦井。 ” 章丘市相關負責人介紹。

  就在2015年10月25日, 位于章丘市內的東風2 號、3 號礦井、鑫月1號礦井等3眼礦井封井。 王其坤介紹, 這三眼礦井關停標志著章丘全市將不再出產一噸煤,章丘也成為了全國首個關停煤炭產業的縣 (市) 。

  要關閉礦井, 首先要考慮煤炭職工安置和企業的轉型問題。王其坤表示, 章丘市細化職工安置分流方案, 把企業轉型和人員分流捆綁在一起, 通過 “轉崗就業、 搭建就業招聘平臺、 貨幣化補償” 等方式解決職工再就業。 章丘市還決定為產業轉型先 “埋單” ,由政府擔保貸款2 。 9 億元, 先行安排職工安置費用。

  原先的煤企和遺留的礦址怎么辦? 章丘市鼓勵這些企業發展現代制造業、 園區經濟、 養老養生地產、 高端工業地產項目, 大力發展非煤產業, 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業園區, 實現由地下向地上產業的有序轉移。

  章丘不僅是產煤大縣, 也是用煤大縣, 作為 “鐵匠之鄉” , 燒煤打 “鐵” 在鍛鑄企業中普遍存在,空氣污染嚴重讓其飽受詬病。 目前, 章丘市鑄鍛行業2107臺燃煤窯爐已經徹底拆除, 全部用清潔能源代替。 改造后, 章丘市每年可少燒110 萬噸煤炭, 有利于推動周邊空氣持續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