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缺乏,國企占大頭

  上榜企業中,有45家來自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繳納稅收1377.82億元,占百強納稅總額的57.54%。特別是濟南市匯集了通訊、金融保險等企業總部或省域管理中心,共有33家企業上榜。

  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2015年有45家企業上榜,其中青島市占了有16家企業。而西部經濟隆起帶有13家企業上榜,比2014年增加3家,新增戶數和稅收增幅均領跑四大區域。從區域分布上可看出,目前山東仍然呈現濟青兩城領先的局面。但無論是煙臺、東營等沿海城市,還是濟寧等內陸城市,其企業發展均有進步。

  榜單中,內資企業有88戶上榜,年納稅2232.29億元,占百強企業的93.22%,占據絕對主體地位。這反映出我省涉外經濟較為薄弱,還需進一步改進招商方式,提高引資質量,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而在排行榜前30名企業中,有28戶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及其控股的大型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成為我省經濟的中堅力量,在排行榜中居主導地位。

  編輯快評:百強更多元,經濟才更健康

  從體量上來說,榜單中的企業一點也不遜色。但細看榜單,總覺著不夠洋氣。在這份榜單中,除了海爾、浪潮等幾家企業能夠稱得上是在行業處于領先地位外,其他的企業多是來源于那些“躺著也能賺錢”的行業。而目前最火熱,也是最有前途的互聯網企業,山東也沒有拿得出手的名企。

  山東的產業結構一直是以“重”為主。對比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地區的榜單可以發現,上述地區納稅榜單中,要么不乏本田、蘋果等“洋氣”的外資品牌,要么不乏華為、娃哈哈等家喻戶曉的國內民企中堅。而更讓咱們羨慕的,則是那里的騰訊、網易、蘇寧易購等互聯網企業。盡管目前壟斷性企業強勢的局面在全國普遍存在,但通過對比榜單,也能看出來山東在產業結構上的差距。

  榜單只是縮影,通過它可以看出山東經濟目前呈現出的一些特點。大型國企,特別是壟斷性企業輕而易舉就能沖進榜單,也說明了目前山東經濟活力需要進一步提高。目前,山東正在進行艱巨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只有進入榜單的企業更加多元化,全省的經濟發展才能更加健康,更具活力。高寒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紅杰)